李继龙:历史文化展现的历史博物馆——五堡村

后人 后代 2023-05-25 10:02

五辈人的姓名文化_出了五伏一共几辈人_家族五福是几辈人

前言:11月19日,李继龙老师的文章发表后引发热议,有网友在文章下留言对部分内容予以纠正,但也有网友表示质疑。认真严谨的李老师特地和李忠老师,王树忠老师再次走进五堡,通过走访村委会,村里的老年人以及李家的后人,将那段历史重新整理成文字以飨读者。让我们为他们的精神点赞,也欢迎网友理性探讨交流。

在距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镇政府距离不足2公里的五堡村,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排排崭新的红砖红瓦的数百栋新房,整齐的街道,白色的墙壁及优美的图画,宽敞的文化广场和全部硬化的街道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兴建的新房子。街道和其他设施都是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硕果。

人们享受在这充满新时代和具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而在黄土崖下面,沿着陡峭的台阶下去看到的一条条弯曲巷道,一处处经年历月风雨吹打的旧式宅院,一扇扇痕迹斑驳的旧式木式大街门,一块块石头垒起的墙壁。这里才是最早的五堡村。村南阪泉河水日夜流淌,村北良田千亩,村东绿树成荫,村西古城水库碧波荡漾,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古村落,仿佛是一处仙风道骨的仙境之地。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古建筑文化,农业生产的粮食文化及水推磨粮食加工文化,贯穿整个家族教子的诗书文化。文韬武略的武将军文化,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交汇,并流传之今日,这应该是历史文化展现的历史博物馆,回顾曾经数百年历史风雨的苍茫岁月,在五堡村的历史上雕刻着风霜雪雨留下的印痕。

五堡牌楼(图片为旧照)

一个村就是一部深厚底蕴的历史典籍,但是要打开他的第一页,在浩瀚的史海中去寻找散落在苍茫的人海中的只枝片叶,没有资料记载,知情人无多的情况下是十分困难的。2017年11月19日,我曾经书写了一篇《五堡村一段已经尘封的历史往事》一文,在网上通过【矾山川的事】公众号发表。发表后读者达到2000多人,有很多热评,也有的提出了质疑,认为有出入。可能这里有的是文中提到的李家的后代,但他们也没有提出一点什么有意义的资料,也没有写出书面材料来论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同王树忠,李忠于2017年11月22日再次涉足五堡村,深入调查研究,重新写出这篇五堡村的文章,以让读者们正本清源,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以告诉曾经为五堡做出贡献的先人们,也给后人们留下一点残存的历史资料,我们三人中李忠老师已经78岁,我是63岁,王树忠(南山树)已是近50岁的人了。我们是怀着对五堡村的历史十分敬重的心情到这里进行历史文化探寻的,尽管年岁较大,天气又十分寒冷,我们还是骑摩托车和电动车来到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

走访路上

在五堡村委会办公室,村党支部书记任智勇,委员李松山,李迎成,会计朱守师等人热情接待了我们。接待的人中有的是五堡村李家的后人,有的是同李家有着比较密切关系的人,所以我们的调查就从他们这里开始。据他们回忆,三十多年前的阪泉河北岸,现在有一座小土山的地方,是一座很大的坟莹,坟上立有一块很大的石碑,碑上镌刻着“镇北大将军李銧之墓”的大字,后面雕刻着碑文。人们只记得碑文上的大字,具体碑文都记不清楚。后来这座坟被平为田地,石碑也被搬到学校砌了台阶,现已不知去向。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五堡村就应该是一个军堡。因为在明代移民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民移,只是村中的居民举家迁移到外地。一种是军移,也就是朝廷命令一个将军带着他的部队到一个地方去守边,那时的军队大部为家族形成的,一个大家族往往成千上万人,一起去戍边。往往是居家随军队一起迁移,这就是军移。这些军队战士打仗,闲时屯田种地。很多军屯在停战以后成为村庄。五堡村可能就是明代中期移民屯田后形成的村庄,而且到来最早的为李家和侯家。而且在坟墓中曾出过古代将士们穿戴的盔甲之类的古代军人用品,传说侯家一门人的先人们曾有武将之人,家中有过古代打仗是的兵器铜锤之类的东西,所以这个村很有可能是最早军屯移民形成的村。还有人说,以前一处李家大院中树有旗杆的旗杆石,大门外有下马石,很可能这处院子就是以前的将军府。

在村委会办公室了解情况

据传,原来的黄帝泉叫黑龙池,龙池有份为大龙池和小龙池,大龙池就是现在的黄帝泉,小龙池是指在距大龙池北200米的一处黄土崖下的土坡上,有两个泉眼自流喷涌,五堡村人一直饮用这个泉的清水,现在还是饮用这个泉的水。五堡村是矾山镇唯一一个饮用龙池深层水的村庄。清朝的时候,上下游争夺水源的事情时有发生,史料记载,清朝时怀来县的县衙曾几次派员到矾山协调上下游居民用水问题,始终没有妥善解决,最后上下游还发生过械斗。据人们传说,后来几个村的村中有威信的人协商,用滚油锅中取秤砣的办法决定小龙池的水的归属。也就是在一口烧滚的油锅中放一个秤砣,谁能用手取出来,小龙池的水归谁。这时旧时一个十分残酷的竞争办法,十几个村的人看着滚滚翻动的油锅望而却步,只有五堡村侯家一位练过武功的人五辈人的姓名文化,赤膊上阵,从滚滚的油锅中捞出了秤砣,自己的一直胳膊也被烧伤,所以这个小龙池的清水一直被五堡村的人饮用,别村人也再无争议。这是五堡村中几代人的传说,但五堡村人一直饮用小龙池的清水都是现实中的真事。今年村里对这个独特的水源进行了维修保护,还建了房子将泉水盖在房中,保证了泉水不受任何污染,也保证了泉水的流量不减少,从而奠定了五堡村人世代饮用水的安全有保证的基础。

在李先武家中

在村委会办公室我们对五堡村甚至是清末民初阶段怀来县有名两名有钱的 财主进行了深入的探寻。关于这个村李家的历史,调查过许多人,说法不一样。就连当时在怀来县永定河以西这一带最有名的财主两人的名字都说法不一。从明代该村到现在已经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到这里定居的情况没有人能说清楚,只言片语无法考究历史,书面历史资料也很少。最后从现在看大队的“天祥”口中得知,人称绰号为阿阿五的财主名为李佃甲,人称绰号千李九的财主姓名为李尚舒,二人为堂叔侄关系,李尚舒为叔,李佃甲为侄,也就是农村人常说的叔侄辈。而当地人只知道其绰号,而不知道其真实的姓名还真大有人在,至于为什么又有这样的绰号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

据村委会人的介绍,原来他们的前辈都是一家人,后人口不断增加,分门另立二为南大院,北大院,其实都还是一个李家。关于李家是如何发家的有许多传说中的版本。有人说在黄帝城内自己的一百亩地里开工种地时发现了许多十字元宝,用牲口驮回了几笼驮,而发了大财。也有人说除了李家人勤俭持家,善于经营外,在现在村委办公的地方周围栽杏树同时,发现了一个大型古墓,从古墓中得到了很多金银财宝等等。这些只能是街坊中人们的传说而已,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但据村干部的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人们清理这片杏树园时,确实发现了几座大型砖砌的古墓,但古墓中空空如也,什么都也没有发现,后县考古人员从土中发现了一枚五铢钱。而被清理的杏林都特别的粗大,说明这些杏树已经有很久的年份了。总之,无论是勤俭持家,经营有方也好,得了些外财也罢,总是李家成为五堡村以至于矾山地区一代的名门望族。由于知道的情况有限,我们告别村委办公室,在村主任李迎成和李松山委员的引导下,下村入户去寻知情人了解情况。

走访调查

我们首先找到了李家的后人李先武,已经70多岁。在他家中他只知道一切很少的历史情况,和我们知道的差不多。他告诉我们有一份家谱,我们喜出望外,看看家谱就能知道很多情况。下到旧村他的旧房途中,我们首先瞻仰了五堡著名的李家大院,一处在黄土崖下的长方形的院落,东西北房都在,院里长满了荒草树木,有些年月没人居住了,据介绍这是李殿甲的儿子李增秀的旧宅院。几度沧桑,几度风雨已经人去房空,昔日辉煌无比人来人往的大院已经是破败不堪,只有些当年主人们亲手做的门窗和一些旧式家具还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主人们的眷顾。在李先武的旧式南房里,他找到的不是家谱而是坟谱,可能当年看坟先生写下的,共三张,一张是白麻纸写的年份是成吉思汗年,属宣化省怀来县,应该是民国年间写的或者更早的年份。还有两张是用粉纸写的,很明显这是新纸,也可能是旧的坏了,又重新抄下来的,坟谱只有逝去的人们姓名,生卒时间都没有,所以从上面了解不到很多的信息。后又在两位村干部的引导下,找到了李佃甲的孙子李连峰。他的父亲李增龙是李殿甲的大儿子,李增龙生有四个儿子,李连奎,李连斌,李连峰,李连红。李连峰为三,其余哥三均已去世。李殿甲的二儿子为李增秀,生有四个儿子,李连成,李连枝,李连山,李连诗。矾山镇南关村的姜振华、姜振庭的母亲李荣生就是李增秀的大闺女,已去世,据姜振华来电说还有两个姨姨早年就去世了。李连成,李连枝都是读书人,并学有所成,1949年被国民党裹挟到台湾。后李连枝居住于美国,是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水利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回国公干,到官厅后五堡村李家人曾到官厅水库管理处看望李连枝,据传李连枝曾参加过官厅水库设计。李连诗是北京科技大学的教授五辈人的姓名文化,现还健在,已经85岁。李连山为张家口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李连峰的家中,主人拿出了他爷爷李佃甲的旧时照片来,在李家大院的正房前,穿戴的中式的衣服,左手提着一个大钱包,里面应该装的是金条或银元,右手拄着文明棍,气宇轩昂,很有一副绅士的派头。还有他父亲等人的旧照片,我们在照片上看到了当年财大气粗的李佃甲(阿阿五)的真实照片,在照片上认识了这位当年有名的 财主。真是来之不易啊。据老人们回忆,李佃甲的妻子去世后,李佃甲为其办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会,请来水头寺和尚100多人念经,还进行传统的跑醮,招来十里八乡的人观看,据说房上都站满了观看的人。可见李佃甲的资产有多么的雄厚。李连枝可能是在当时的矾山地区最早的清华大学毕业生,而且是水利专家,可见这家族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这在当时的矾山地区是很少见的。

李佃甲照片

和李先武交谈

查看李家坟谱

11月16日上午五堡村的李迎男曾经到我的办公室,同我攀谈了很长时间。我们谈话的内容也不外乎五堡村曾经的人和曾经的事,从他的谈话中了解到了不少的情况,为我书写五堡村人和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找到了许多的线索。从五堡村调查结束后,我同王树忠,李忠三人又到北关村的桦林酒店找到了五堡村的李汝诗,他正是李尚舒(千李九)的后代。李汝诗拿出一部由李增湘在青岛执笔书写的《河北省涿鹿县五堡村安怀堂李氏家谱》,时间为2000年12月。在李氏家谱简史中有这样的记载:祖父李尚舒,(祖母刘氏)一生务农为本,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勤俭持家,发展家业,子孙繁衍,人财两旺。1941年辞世,祖孙三十二口四世同堂,成为本村的首富人家。1945年春,父辈兄弟三人分家,各立门户我辈族兄弟十一人,由于所从事工、农、商、学、兵职业不同,先后有七人离开祖籍,在外地安家落户。

李家的坟谱

半个世纪以来,家庭成员中,男婚女嫁,生老病死,发展变化很大,父辈(第四代)六十年前均以下世,在原籍的四位兄弟也先后去世。但子孙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值此世纪之交,男女老少增至六十八口(包括出家女性二十口),分散在八省(市区)十三市,县居住。我辈(第五代)均年过花甲,过着离退休安度晚年的生活。子女们(第六代)都已婚成家,生有子女(第七代),各自建立了小家庭。

李家当年的豪华客厅

李家西厢房

李尚舒后人编写的家谱

为让子孙后代了解家族历史,经众兄弟姐妹回忆提供情况,由李增湘整理,完成“李氏家谱”留传。

(第一、二代李如宾,李选历史不详)。

在这部家谱中,除第一代李如宾第二代李选未有详细的记载外,从第三代李尚舒开始记载,李尚舒(1879——1941)妻李刘氏(1874——1937),李尚舒也就是人们称绰号千李九,一生在务农,在五堡村堂号称为安怀堂。生有三子,长子李冠甲(1984——1952)务农,字军三,次子李二甲(1899——1969)教师,字柄寅,三子李六甲(1904——1951)教师,字象乾。这就是李家的第四代。据李汝诗介绍,这哥三经营着父亲李尚舒留下的万亩土地,李冠甲一生以务农为主,李二甲,李六甲都成为了当地的教师,1945年哥三分门立户,但没有分地,到了1947年土地改革时,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万亩土地,实际上是3人共有一万亩,被定为当地的大地主的阶级成分。到了第五代哥三生育了李增洪,教师,李增湘,解放军军级干部,山东省青岛市离休干部。李增旺,军队干部后转地方工作,辽宁省阜新市,离休干部。李增溶解放军师级干部,离休干部。山东省胶州市。李增淮,教师,从矾山中学退休。李增溪,医生,河北省张家口市,退休,李增洸,教师,河北省石家庄市,后转企业职工退休。李增源,一直在原籍务农。一共八个儿子,还有李增兰,李增芳、李增花等9个女儿。

在这一代中真正种地的少了,到外参加工作的多了,而且还出了李增湘,解放军某部独立炮兵师政委后成为军级干部,李增溶,解放军某部师级干部,这二位在军衔上应该是共和国的少将,大校级别的军队干部,这足以让李家的门庭增添色彩了。据李汝诗讲,那时八路军征兵的要求是一家有哥俩的,必须出一人去参军,李增湘,李增溶正是在被征之列,所以哥俩一起于1945年5月参军,据了解当时他们参军是矾山共有17人,还塔儿寺村的老复员军人周德维,经过战争后,回来的就不多了。他们参加了抗日战争最后的战斗,见证了日寇投降的过程。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等重大战役,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李增湘是一位真正带兵打仗的指挥员,李增溶是部队后勤部门的主要领导。所以这一代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代人。李增湘去世后葬在了他工作战斗过的山东省青岛市,李增溶去世后留下遗嘱一定要回到故乡去,所以由儿子李刚和女儿李娜,按照遗嘱葬在了矾山镇五堡村的田地里,并立了一块石碑,以示纪念。李刚每年从胶州回来一趟为老人扫墓。他的女婿曹继德,也就是曹淑萍的父亲每年四时为这位老军人扫墓。二位老军人虽然都过世了,但是,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更是五堡村人的骄傲,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这一辈人血染的风采。

这不不仅是五堡村的光荣也是矾山地区人民的光荣。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就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我们的历史史册上永远会有记载他们的一笔。第六代就是李广林、李广成、李明、李伟、李树明、李钢、李勇、李汝成、李汝诗等13名男子和13名女子,第七代就是他们的下一代了,这里就不更多的叙述了。这部家谱就是从第一代到第七代。比较详细的记载的是从李尚舒(千李九)第三代到第七代的李家人口繁衍的基本情况,往后需要后人们继续地续写下去。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老式门窗

从这李尚舒和李佃甲这两个五堡村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许许多多让人们永远记住的事情,这应该就是历史。五堡村一个不足千口人的村庄,具有浓郁的中国农村历史风貌的古村落。也就在这个个村落中出现了两个让人们都知道而且很名旺的人物。这也就是怀来县人常说的“浑河以西最有名的财主就是李尚舒和李佃甲”,这给整个五堡村增加了很多的荣耀。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五堡村上演过多少欢天喜地喜结连理的人间喜剧,又上演过多少骨肉分离,奔走于他乡的人间悲歌,是啊,月有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只是在初始翻开五堡村这部历史长卷中的第一页,它的历史,它的人物,它的过去,它的现在和将来,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需要更多的人去捡起它的每一朵浪花认真的去赏析,才能真正知道这样一座古村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高大门楼

昔日的酒篓

五辈人的姓名文化_出了五伏一共几辈人_家族五福是几辈人

谨以此文献给五堡村的全体人民群众及所有五堡人和她们的先驱们!因为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更不能忘记曾经为五堡村流血流汗的先人们。

在文章即将结尾的时候,用自己调查取得的一点体会来结束本文。五堡村的粮食产量在整个矾山镇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同土地的质量是分不开的,这些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五堡村几代人。在村前的阪泉河北有近500亩清水能浇的田地,这里曾经是五堡村村民们最肥沃的菜地,天旱时随时可以浇水。黄帝泉边有近百亩的水浇地,据说黄帝城内旧时还有100多亩土地属于五堡村,村的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展展的数千亩沃野,这些是五堡村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些田地在过去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很可能都是属于一些地主的,也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李尚舒,李佃甲等人的,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是一种社会现象

。据说他们在东小庄,双树村一带都有土地,可能土地在万亩以上。正以为是五堡村的地主,也就为五堡村的人民群众积累下了这些肥沃的土地,成为五堡村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从明代移民建五堡村到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仅李家一大家前后已经有几代人数百口人生存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他们的先人有很多都是长眠在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土地上。有人说这个村的风水好,也有的人说李家的祖坟风水好,无论是那一条都在五堡村这片黄土地上,村前一条弯弯的清水河流,村后一片高高的黄土崖挡风挡雨,村中在一片绿树和绿色的庄稼掩映之中,一条条弯曲的古巷道,一座座象征着昔日富有的古色古香的宅院,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红楼新农舍还有几座新建的小楼,到处都散发着上风上水的气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生机而又朝气蓬勃的地方,更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从这里走出了高职位的军人,走出了许多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高材生,走出了许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但是,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为了镇守边关从千里之外移民到这里的先人们,是他们为后人们选择了这片依崖傍水的充满无限生机的村址,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血汗开垦出这片热土,为以后的后代们奠定了生存的基础。

作者近照

李连峰夫妇

李先武与李松山陪同了解情况

作者与李连峰夫妇合影

李尚舒,李佃甲仅仅是在五堡村近代史中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五堡村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说明他们所处的时代也许就是李家甚至是五堡村有过的较前人之后辉煌的时代。不尽岁月悠然过,无限诗情看未来,先人们为之奋斗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的后人比他们生活的更美好,这也是他们的美好向往。今天的五堡村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条件,生活的水平都比他们的先人们要好上多少倍。先人们没有用过的,住过的,吃过的,他们的后人都有。现在的五堡村更是人才济济,富裕美满,到处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如果是先人们上天有灵看到这些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慨。

在村委会办公室任智勇,李迎成,李松山,朱守师,还有看大队的天祥,给我们讲了许多五堡村的往事,让我们对五堡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李先武家中我们看到了李家的坟谱,还有1952年由涿鹿县人民政府颁发由县长杨普泽签署的土地房屋证书等历史上留下的实物,他还告诉我们原来他们祖上曾留下一块由怀来县衙颁发的大匾额,上书“恩泽”两个大字,前几年让人给收购走了。在李连峰家,我们知道了阿阿五的真实姓名就是李佃甲,并看到了李佃甲的照片,还有他哥几个的照片,从李汝诗的介绍和他保存的家谱中我们得到了李尚舒几代人的基本情况。李迎南讲述了许多五堡村的许多人和事,这为这次成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他们讲述的和我们看到的就是五堡村的历史,历史就是人们永远的记忆。我们不仅是祖先的后代,我们也将是后代 的祖先,把过去的历史书写下来留给后人,让人们知道过去五堡的历史是什么样的,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感谢王树忠、李忠、任智勇、李迎成、李松山、天祥、李汝诗、李迎南、李连峰夫妇、李先武、姜振华、姜振庭和所有为本文提供资料和建议的人们,同时欢迎更多的知情人提供更多的历史文化线索,也欢迎更多的知情人提出更好的建议。

PS:本公众号长期开设【K歌】【文苑】栏目,欢迎各位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小编,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三人行必有吾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