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及能力目标课程

改革 民族 2023-08-23 16:0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学案导学,体现先学后教。

2、通过参与编演课本剧、拟圣旨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3、通过微服私访、讨论等活动,探究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学情分析:

1、我校一直进行小班化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管理,学生分小组坐,有利于开展小组活动。2、初一的学生学习历史的技能比较欠缺,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学习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勇于展示自我,因此教学中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腾格尔《敕勒川》:这首歌曲描绘的是我国哪一地区的景色?源于哪个民族?

这首歌曲出自北朝时期鲜卑族的民歌《敕勒歌》,描写的是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在这里曾经生活着我国许多古老的民族,他们都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以鲜卑族为例,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汇聚。

2、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解读目标:

学生解读包括历史人物:孝文帝历史事件:孝文帝改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民族汇聚

教师:关于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呢?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促进民族融合等各个方面,范围广泛,本节课我们就了解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要求:提示看要求

1、阅读教材P115,将下边相关内容落实在教材上,先独立完成。

2、组员全部完成后,组内合作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刚才我们只是泛泛的了解了孝文帝改革的相

关史实,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孝文帝,一起去感受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

政治童谣中的中国历史教案_中国先秦文化中政治的特点_民间童谣教案

【合作探究】以孝文帝为主线,再现三个场景。

感悟探究:场景一:追根溯源(阅读教材P113—114)(了解背景)

出示图片:简介孝文帝我们先从他小的时候说起

提出问题:他年幼时,听祖辈们说过鲜卑族的祖先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为什么现在我们生活在中原呢?谁能帮助他解开这个谜团呢?学生回答。原因还有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强调识图的方法。指出鲜卑内迁后所居位置。还有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内迁,合称五胡。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会有矛盾吗?彼此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打出民族汇聚的含义)民族汇聚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潮流。

鲜卑族就是在这时强大起来,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学生介绍北魏政权的建立。(结合教材P114介绍)

场景二、斗智斗勇

孝文帝长大后,冯太后将权力归还给他,他深知鲜卑族与汉族相比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这就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之后,他开始与保守顽固派进行斗智斗勇,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改革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

出示《北魏的疆域和迁都示意图》:迁都是大事政治童谣中的中国历史教案,他为什么大动干戈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从地理位置看地处边境自然条件保守势力

有这么多不利因素,因此孝文帝一定要迁都,那些顽固大臣习惯了在平城的生活,不同意迁都,怎么办呢?我们看孝文帝怎么做的表演短剧

1、巧设计迁都洛阳:看要求

迁都洛阳后,试想一下:孝文帝带着鲜卑贵族走在洛阳的大街上,一眼就可以认出来,与汉人格格不入。要真正走进汉人心里,向他们靠拢,融入他们,习俗方面要跟汉人一样。为此,孝文帝来个彻底地移风易俗,下令拟旨,进行改革。看学案,我们又有任务了

2、拟圣旨移风易俗

圣旨下达之后,孝文帝动作迅速。

服装服装上看不出来

通婚拉拢汉族上层取得他们的支持

改姓

语言

场景三、微服私访(理解作用)

孝文帝改革历时一段时间以后,他想看看百姓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于是决定微服私访、、、

解读图片内容,思考说明了什么?(分析改革作用)

教师: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使得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当时“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比比皆是。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鲜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理解探究:(评价)

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鲜卑族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因此孝文帝是历史的罪人”你的看法呢?说明理由

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最后给出评价标准: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以古鉴今】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历史,魏孝文帝改革距离我们已经有1500多年了,对于我们今天各民族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

课程标准: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祖冲之和圆周率的学习,能够叙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通过对《齐民要术》和《水经注》的学习,知道它们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和农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的相关资料、农业谚语,培养收集、提炼、整理材料能力;通过《水经》与《水经注》的对比,培养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制作图示,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古代著名科学家注意实践、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并学习古代科学家们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形成勇于实践和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

分析三位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共同因素,使学生认识刻苦钻研和实践的重要性。

中国先秦文化中政治的特点_民间童谣教案_政治童谣中的中国历史教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将本课的三个子目设置为两个活动:“动一动”、“看一看”,并制作成图片,以备导课点击之用。

2、搜集相关的资料、图片,并制作相应课件,以备补充之用。

学生准备

1、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三位科学家的介绍、农业谚语),并掌握相关的知识。

2、准备学具(铅笔、直尺、线绳、笔记本)。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活动法。

板书设计: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项目人物成就

数学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在3.与3.之间

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地理郦道元《水经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南迁和北方的民族汇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点击图片进入本课的第一个活动。

[设计意图]:兴趣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的最好。通过点击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课:

A、祖冲之

学生活动:1、请同学们用线绳、直尺测量出你手中圆杆铅笔圆截面的周长和直径的数值,然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教师指出在数学上将此比值称为圆周率,引出祖冲之。

[设计意图]:以动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和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能力。

2、请学生依据手中资料简介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际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数学:计算出圆周率在三一四一五九二六到三一四一五九二七之间,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天文历法:编成大明历,测出一年的天数是365.天,与近代科学家计算结果相差不到50秒。机械制造:创制了日行百里的“千里船”政治童谣中的中国历史教案,复制成功久已失传的指南车。)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提炼资料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补充:1、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过程:一般认为是基于刘徽的“割圆术”。如果按此方法计算,要得到小数点后七位精确的圆周率值,必须求出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和正24576边形的面积,这就需要对9位数进行上百次的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还要选择适当的有效数字,保证准确的误差范围。

2、古今中外人们对圆周率的推算情况:

**两汉以前:“周三径一”,即圆周率是3

新朝(刘歆):3.1547

东汉(张衡):3.1466

三国(王藩):3.1556

(刘徽):3.1416

**祖冲之又分别用两个分数来表示圆周率,其中密率π=355/113,是世界首创。

**十五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计算到小数十六位,才打破了祖冲之的记录。

**在欧洲,π=355/113是16世纪由德国数学家奥托(1573年得到)和荷兰工程师安托尼兹分别得到,后通称“安托尼兹率”。

3、祖冲之的地位: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著文介绍了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有祖冲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4、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了解祖先的聪明才智,在学习中体会古代科学家们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潜移默化的渗透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

自豪感,突出重点。在了解中感知这一时期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在热爱自己祖国的同时也尊重别国人士热爱他们祖国的高尚情怀。

<过渡>:

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贾思勰和郦道元的影视资料,并且提炼资料提供的历史信息。引出贾思勰和郦道元,然后分别讲解两位人物及其成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贾思勰

学生介绍:1、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收集民间谚语,访问有经验的农民,亲自种植农作物,进行实地观察,最终写成《齐民要术》。

2、《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齐民”即平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全书92篇,分为10卷,约11万字,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不仅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如播种、耕作、土壤、施肥、轮作、种子等,而且有蔬菜作物的栽培、果树林木的培育、蚕桑事业、畜牧兽医、捕鱼、农产品加工和贮藏、食品酿造等方面内容。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如在果树种植方面,他详细介绍了嫁接法,书中接枣法和现在河南新郑枣区所用的方法相同。书中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许多宝贵思想。《齐民要术》不仅反映了北魏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水平,而且系统总结了从北周到北魏我国农业生产的知识与经验,它在中国和世界农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学生收集的农业谚语

教师补充:1、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的指导思想

2、教师准备的农业谚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提炼资料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勇于实践和探究的学习态度。

C郦道元

学生介绍: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北魏范阳诼鹿人。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博览群书、野外旅行,足迹遍于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等地。他每到一地,都要访今问古、勘察水系、探溯源头、阅读有关著作,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大量的第一手地理资料。他还发现我国一些地理古籍有不足之处,特别是《水经》脉络不清,繁简不一,并有一些错误错误,于是下决心为《水经》作注。他以水道为纲,对全国地理情况进行综合描述,最后终于撰成一部相当于中国地理的《水经注》。

教师补充:1、比较《水经》和《水经注》,发现异同。

著作河流水道字数内容

《水经》137不到一万河流流向、水情

《水经注》

1252近20万、

引书437种河流的详情、沿岸的山川城镇、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

2、引入每课一得:如何查找古代地名。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及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能力。了解材料的来源有多种途径。

三、清点收益:

1、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不同的方式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以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听课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图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发挥学生巨大的创造力。

2、请同学思考: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为什么能在科学技术的道路上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对你有何启示?

3、教师结束语。

[设计意图]:分析三位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共同因素,使学生认识刻苦钻研和实践的重要性。突破难点、升华情感。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教案】相关文章: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案

★ 杨佳梅:一堂灵动的历史课——评张颖老师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 中英鸦片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 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 第28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二) 教案之二

★ 清朝政局的变化 -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 第28 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二) 教案之一

★ 鸦片战争的影响 -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