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新时代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

习近平 时政 2023-11-05 11:05

提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洞察时代本质,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主动引领时代大潮,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展现出21世纪人类社会新文明光辉。

伟大的使命要有伟大的思想指引,伟大的时代也孕育出伟大的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更是汇聚出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新时代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强调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们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满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等等。

正是这一系列实践创造,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核心,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也为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创造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任何思想都需要在时代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为什么我们能做出创新,“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情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具体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来说同样如此。

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要有精神主动。当代中国的精神主动不仅指开放包容面对西方历史文化和西方社会的充分主动,也包括守正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主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但是我们决不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大本本,决不把科学原则当僵化教条,而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洞察时代本质,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主动引领时代大潮,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展现出21世纪人类社会新文明光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特别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征程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等等。所有这些内容都是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出的科学论断、科学擘画与科学部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土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习近平文化思想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讲的就是中华文化对中国社会精神独立性方面的贡献。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停留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重视文化精神的阐幽发微,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核心,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古老的智慧浇灌出绚丽的现代文化发展与建设方略;通过“第二个结合”,进一步强化和确立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文化创造中“普照的光”的地位,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生机勃勃。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文化兴民族兴,文化强国家强。文化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要素,文化强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性要求。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强盛当然体现在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强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培育和践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华文化走出去和文明交流互鉴等等这些极为重大的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体现在这些成就背后的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彰显与自觉。

与文化主体性直接相连的是精神主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来说,精神主动至关紧要又殊为不易。没有精神上的主动不可能摆脱落后依附,更不可能实现创造超越,但或因迷信或为盲从往往会在自知不自知中放弃或丧失精神主动。过去有一段时间,有一些人、一些群体,总认为中国社会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西方社会一切都好都正确,西方社会代表了文明进步,代表了现代化,代表了历史潮流,不按西方社会说的做就是背道而驰。他们把西方社会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奉为金科玉律,总想以此为准绳对中国社会进行格式化,像把中国的改革开放说成是照抄西方模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补课,试图从西方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等等的思维与观念,其实就是精神上丧失了主动,行动中成为了别人的吹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变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强烈的文化主体性激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体”与“用”是中国哲学最为基本也最为核心的一对范畴,体现在现实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就是既保持相对确定和稳定又不断转换和变化的实践形态,体现在现实的思想理论创造中就是本体论思维与实践论工夫的相互契合与相互成就。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讲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又作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其强大的真理穿透力、价值感召力、实践引领力、文化自信力,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基础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引领中国社会充分保持精神独立性,实现精神主动。有了这样的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真正自我和真实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辛鸣,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