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汉语 对父母的孝,跟养活狗马一样吗?

孔子 养活 2023-12-03 14:57

对父母的孝,跟养活狗马一样吗————孔子论定义

孔子(前551——前479)的学生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叫作“孝”。孔子说:“现在有人把对父母的‘孝’,说成是‘能够养活’。但是,对狗马也有能够养活的问题。如果对父母不尊敬,把对父母的‘孝’说成是‘能够养活’,这同对狗马的养活,有什么区别呢?”这个故事,来源于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什么叫作“孝”,就是请孔子对“孝”的概念下定义。定义是从内涵上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孔子对“孝”概念的解释,应用了逻辑学上对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对概念下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内涵,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有属性,揭示一个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对父母和对狗马,都有“能够养活”的特点诸子百家汉语,这是二者的共同属性。二者的性质,除共同属性之外,还有各自的特有属性。孔子批评当时有人把对父母的“孝”,说成是“能够养活”,这没有把握对父母“孝”的特有属性、本质特征,没有同养活狗马区别开来。对狗马也有“能够养活”的特点。对父母“孝”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是“尊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把对父母的孝,说成是“能够养活”,这就同对狗马的“养活”相混淆。

针对这一混淆,孔子从内涵上指出“孝”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和种差,是对父母的“尊敬”,这就从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和种差上,把对父母的“孝”,同对狗马的“养活”明确区分开来。

孔子把从内涵上区别概念的方法,叫作“正名”。所谓“正名”,即矫正语词、概念的方法。孔子首创的“正名”方法,是孔子在同他的学生子路的一场争辩中提出的。孔子的学生子路(前542——前480),性格直率勇敢,常在对话中,提出与孔子不同的见解。据《论语•先进》记载,有一次子路同孔子顶嘴辩论,孔丘生气地对子路说:“是故恶夫侯者。”意思是,所以我讨厌像你这样的犟嘴利舌的人!据《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在通往卫国的大路上,子路给孔子赶着大车,师徒有下面一番对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对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等着您治理国政,您希望首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矫正用词不当的现象。”子路批评孔子说:“您竟然迂腐到如此程度,怎样矫正用词不当的现象?”孔子反唇相讥说:“你怎么这样粗野!君子对他所不懂的问题,应该采取谦虚态度。语词概念不正确,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说话不能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君子用词,一定可以做出解释。做出解释后,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说话,一定要严肃认真,不可苟且随便。”

诸子百家汉语_诸子百家包括汉初吗_解读诸子百家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说话用词是否正确,语词、概念是否具有确定性和确指性的问题。孔子的“正名”(语词、概念正确),要求名称与实际一致,名实相符,即纠正语义,保持语词意义的确指性、确定性。所谓“名不正”,即语词与其所指对象脱离,语义转变诸子百家汉语,名不符实。如对父母的“孝”,要同对狗马的“养活”区别开来。

又如“觚”这个名的本义和转义有区别。“觚”这个词的本义,是指有角的酒器。这种酒器上圆下方,腹部和足部有4条棱角。后来“觚”这个词用滥了,把不是上圆下方,没有棱角的圆形酒器,也叫作“觚”。孔子认为这是应该纠正的“名不正”的现象。据《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批评说:“觚不觚,觚哉? 觚哉?”意思是:“现在说的觚没有角,这也叫作觚吗?这也叫作觚吗?”

再如君、臣、父、子的名,也各有确定的所指,不能混淆。据《论语•颜渊》记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从政的原则,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称呼“君”之名,要合乎君之实。称呼臣、父、子之名,也是一样。

孔子提出“正名”方法的社会背景,是社会的进化、变动所导致的语词、概念使用的混乱。孔子“正名”的目的,是解决社会上用名混乱的现象。

孔子在教育、游说中首创的“正名”方法,在中国古代逻辑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诸子百家都受孔子“正名”的影响,从各种不同角度发挥“正名”的理论。“正名”和定义的逻辑技巧,在表达和辩论中是不可缺少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