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民俗 传承 2023-10-24 12:05

第一讲民俗概述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1、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第三类民俗学中礼仪的作用和意义,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分歧,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但是,无论诸学者有多大的分歧,他们也有其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所以说,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有多种意见,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心理的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迷信和禁忌在内的精神领域的习俗。行为的民俗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诸方面以行动表现出来的习俗。语言的民俗是表现在语言方面的习俗。以上两种分法各有各的道理,相对而言,四分法更清楚一些。无论如何划分,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各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二、民俗的基本特征尽管民俗种类繁杂,内容丰富,也无论是中国民俗,还是外国民俗,都有以下的共同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它与上层文化不同,上层文化可以说出某一种理论、学说是谁创造和发明的,而民俗文化则不是,它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一种民众的集体文化。)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有了集体的创造,同时有了集体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完善,才有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这种模式性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不同。因为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民俗一旦产生,得到社会的承认,具有很强的稳固性,约束着人们的行动和意识,并经久不衰地为人们所承袭,不会因改朝换代或社会的变革而立即中断。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桂林市每年接待几十万的入境旅游者,这些旅游者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多年的大批量的旅游人口流入桂林,使入境旅游者的本国民俗文化,也随着迁徙到桂林,并和桂林的民俗文化混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民俗,为大家所接受,这在阳朔西街最为典型。

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使人口大量流动,使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西方民俗文化被借用到中国,如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后,迅速被中国的大中城市市民所接受,并加入了中餐文化的内容。 民俗是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播布结合中发展的,因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的相互间的碰撞和吸收、涵化和发展。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是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稳定性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中国经过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改朝换代,其中有些民俗随着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完善和补充,一直传承到现在。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对联、元宵节的吃元宵、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吃粽子、中元节的放河灯、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求寿、腊八节的吃腊八粥等等,在先秦两汉就已经定型,一直传承至今。这正说明了民俗文化传承上的稳定特征。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之中。

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的自身调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民俗事象,大都是古代民俗变异传承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变异是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民族性。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饮食上的地方特色。标志着我国饮食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莱、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各有特点,都是从地方特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使祖国的民俗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正是由于民俗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使得中国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经过多年的开发,形成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许多民俗产生的历史比较悠久,有的民俗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异,但依然有原始民俗的存在,形成了民俗的原始性特点。与此相联系,由于民俗的原始性,使得有些民俗表现出一种神秘的象征。人们进行某些民俗活动时,常带着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民俗具有神秘性的特点。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崇拜、祭祀、祈攘、禁忌、占卜、巫术等方面,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正是民俗原始性和神秘性的反映。如旅游者在民俗村寨中所观赏到的(“上刀山,下火海”、“吞筷条”、“上刀梯” 以及面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上刀山,下火海”、“吞筷条”原是广西瑶族“祭盘王” 的巫术活动。“上刀梯”原是湘西苗族巫师为死者解罪的仪式。面具舞原是祭祀的一种活动)。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功能”()即作用,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民俗,从它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来看,都是有着功利目的和实用价值的。有些古老的民俗,经过代代传承延续下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将发挥它巨大的作用。

总体看来,民俗主要有五种功能,即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和维系功能。 1、民俗的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是社会集体成员之一民俗学中礼仪的作用和意义,人的一生都生活在民俗中。人一出生,诞生礼为他拉开了人生第一道帷幕;接着,他从周围人群中学习语言,从称谓和交际礼节中理解人际关系;成年礼、婚礼,使他懂得一个成人对社会、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教育他如何尊敬父母长辈和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礼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具体的民俗活动,不仅可以使人熟悉自己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培养人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美德,而且由于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使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由此可见,模式文化的塑造是人类行为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一些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也往往通过民俗活动,寓于其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