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特罗巴《第二章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民俗 民间 2024-03-05 14:04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本文引用自特罗巴《第二章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第一节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每个民族传承下来的民间风俗,丰富的民俗内容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民间文化事像,它包括民间传承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信仰祭祀、民间文艺,以及民间游艺竞技等,既涵盖了人类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又是精神生活的独特反映。一、近代西方民俗学概念1、的提出2、的含义与汉语翻译3、西方关于的解释异说及其评价(1)遗留物说(2)成训说(3)民间生活说(4)民间文学说4、民俗学研究范围二、中国古籍中关于风与俗的记载三、中国民俗学(一)中国古籍中的民俗(二)现代的确定1、1922年1927年1928年2、确定的条件(1)日本民俗学家翻译的影响(2)中国古代民俗内涵之一(三)当代民俗学特点的认识1、钟敬文2、类型、模式3、传承性与播布性我国古籍中关于“风俗”的界说民俗信仰一向被认为是人文科学的基础,它产生于远古氏族社会,伴随着人类历史和生产力发展,不断发生、发展、淘汰、消亡,生生不息,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民俗学资料蕴藏极为丰富。“风俗”或“民俗”一词,在我国也用得最早,在先秦两汉就有文献记载,并一直用到现在。1、“风俗”、“民俗”的记载《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礼记·王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候,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风俗。”《史记·孙叔敖》“楚民俗,好庳(bì)东。”《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汉书·王吉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记载风俗的专著有应昭的《风俗通义》。2、“风俗”“民俗”的教育作用《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过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二、近世民俗学的概念1、西方民俗学概念1846年,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的威廉·汤姆斯(W.J.Thoms)首先建议使用——“民众的知识”这个撒克逊语合成词以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参见<美>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等译《世界民俗学》P1-9,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在英语中,既用以指称学科门类和学科对象,同时也是学科的核心理念,通过赋予学科对象以抽象理念,──民间文学就成为现代学者想象民间社会、民间文本时借以表达并整合多种现代性原则的表意对象。在现代英语中已是一条十分歧义的复合词语。目前folk在汉译时,作为名词可从种族、民族、亲属、家属、人民或人们等多种语义予以理解;作为形容词folk有汉语“民间的”意思。lore的本义是经验、知识或学问,引申为特殊科目的知识,据此语义被译为民俗或民俗学。在传统的共同体中,民族的和民间的大部分知识往往要依赖口头形式代代相承,以书面形式相承的只是传统知识中的一部分(尽管是主导的部分),因此lore除了知识(俗)之外,也有口头传说的意思。既可译作民俗,亦可译作民间传说,而民间文学又多以口头传说的形式存在,再加上自从民俗学诞生以来民间传说、民间文学始终是各国民俗学者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有些民俗学者那里甚至是唯一的对象,因此也可被视作民间文学的同义语。因而至今在民俗学思想派别中,仍有神话学、文学和人类学三大宗派。2、近代中国民俗学的概念在亚洲,一词最初于明治维新时传入日本,“五四”时又由日本传入中国。

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正式使用了“民俗学”一词。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民俗学机构,称为“风俗调查会”,又称“民俗学”“谣俗学”“土俗学”“民间学”“民间文学”。1927年11月,广州中山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1928年3月出版《民俗周刊》,从此,“民俗学”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概念被广泛使用。由上可见,中国“民俗学”概念的确立,主要受了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源于中国古代的“民俗”之意,即口头歌谣表现的内容以及歌谣具有的教化功能。第二,作为学科名称,也受到了日本译名的影响(日本采用“民俗”一词来翻译,也是受到了中国古文化的影响)。3、关于的几种解释(1)遗留物说。英国著名学者弗雷泽认为,民俗就是“在别的事情已经升到较高的平面的民族那里,所见到的较原始的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高莫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也认为,民俗学就是“近代文明中各种远古的信仰、风俗与成训之遗留物的研究。”(2)传承科学说(成训说)。法国学派认为,“民俗学是文明民族内,并特别是民间阶级内,成训与成训规律之科学”(见1931年法国民俗学家山狄夫所编《科学史字典》“民俗学”词条)。

杨堃《民族与民族学》“民俗学是研究成训的科学。”(3)民间生活说。汤姆斯的一词的原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众的智慧”,包括民间生活文化的一切内容。受此观点影响的主要是德国、奥地利的民俗学派。(4)民间文学说。民俗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除了民间的行为仪式和物态文化外,主要通过民间文学的传承表现出来,因此,许多欧美学者又将“民俗学”的范围狭义地规定为“口传的文学”。如美国的民俗学常被理解为神话学。以高尔基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则把广义的民俗学译为“民族学”,将狭义的民俗学译为“民间文学”。受其影响,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的民俗学理论也基本持此观点。4、关于民俗学研究对象以上诸说各有侧重的一面,但因过分强调了某一面,也就出现了偏差。正确的看法,应该是从汤姆斯的民俗学定义出发,全面理解民俗学的丰富的内容,即民俗学不仅研究古代传承文化的继承,也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日本学者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是通过民间传承,寻检生活变迁的踪迹而明确民族文化的学问”(日本民俗学辞典),这种廉洁是比较正确的。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学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体现出民俗学的特点:(1)民俗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即便有些原是个人的或少数人的创作,伸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2)跟集体性密切相关,民俗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3)民俗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当代民俗学研究,不仅注意传统的,也注意当代的;不仅注意后进民族和农村的,也注意当代所有先进民族和城市人民的;不只注意文学的,也包括宗教信仰的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节民俗学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一、国际民俗学兴起的历史背景1、西方民俗学的兴起,与英国工业革命和西方自然科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和加紧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需要对殖民地治下的人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民俗学的调查研究,是为了探求殖民地国家的宗教信仰、人民的心理,以求得更好的统治方法。”很明显,民俗调查是有其政治目的的。(2)一些正直的思想家和学者,则在工业革命后城市与乡村、文明与后进的巨大差别中,激起了他们对人类文化史,乃至人体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他们运用人类文化学和体质人类学知识,调查研究后进民族的民俗文化事像和文明民族的“历史遗留物”,从而探求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礼仪与民俗学的关系,研究人类古代史。

(3)受西方民俗学研究影响,尤其受西方进化论人类学思想影响,殖民地国家和后进民族的学者,也积极挖掘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学事像,研究本民族、本地区民族发展历史,以期达到移风易俗、改良社会的目的。2、受汤姆斯学术思想影响,并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民俗学在世界迅速发展,从此掀起了世界性的民俗学活动,为科学的民俗学理论和演说,打下了基础。二、中国民俗学的兴起与发展(一)中国民俗学的兴起“五四”时期,受欧洲、日本民俗学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运用西方民俗学理论,结合中国古代传统的“民俗”“风俗”的教化思想,发动了中国民俗运动,以期“移风易俗”,改革社会。这次运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1918-1925年,民俗运动的发生阶段。1918年2月,蔡元培在北大日刊上发出启示,征集近世歌谣。1920年,钱玄同、沈尹默等成立北大歌谣研究会。1922年12月17日,北大出版《歌谣》周刊第1期。这时期的民俗运动以北大为中心,重点是收集民歌民谣。2、1927-1933年,民俗运动发展阶段。1926年-1927年间,北大的顾颉刚、容肇祖等转到广州中山大学,并与原中山大学教师钟敬文等组织了民俗学会,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出版《民间文艺》(后改为《民俗》)刊物。

这时期民俗运动以广州为中心,民俗学内容已从民间文学扩大到了民间文化的范畴,已和今天我们对民俗学的理解基本一致。3、1929-1933年,民俗运动扩大传播阶段。1929年,钟敬文先生转至浙江大学,民俗学运动中心也随之转到杭州。1930年,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出版《艺风》,并扩大学术组织,其影响遍及全国。(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1、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性的民俗运动消歇,民俗学调查研究形成三个局部区域:(1)东北沦陷区东北沦陷后,日本为了统治中国,在东北三省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当时的《满蒙》刊载了许多民俗资料,并出版了许多日文本民俗调查书籍。这时,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凌纯声来到赫哲族专区调查,出版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至今影响深远。(2)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俗调查活动仍很活跃,尽管由于生活的动荡,许多调查和刊物出版历时都不太长,但这时期,许多学者利用深入西南少数民族专区的便利,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学资料做了大量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中国民俗学研究资料。(3)解放区解放区在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理论影响下,对区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但由于受到前苏联民俗学理论影响,认为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都是资产阶级的学问,一律予以取缔。

对民俗学调查,只从狭义的概念去理解。2、解放后的民俗学调查研究解放后的民俗学调查研究,基本上沿袭前苏联和解放区的民俗学理论,把理解为人民口头创作,在调查方面,只注重民间文学调查,在研究方面,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相反,对民间传承的其它民俗学资料,进行批判和改造,使我国民俗学调查研究遭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失。三、中国民俗学的复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民间文学研究开始与民俗学研究联系起来,即将民间文学纳入广义的民俗学范畴加以研究,建立起中国新的民俗学学科。1、1979年,以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为契机礼仪与民俗学的关系,钟敬文、汪玢玲等撰文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民俗学做出了新的评价。1979年11月,在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钟敬文等七位教授倡导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内设民俗学部,为新时期民俗学复兴作了舆论上的准备。2、1982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创办《民间文学论坛》,1982年起,《民间文学论坛》陆续登载民俗学研究文章,译介外国民俗学理论的研究成果。3、1981年后,各省成立地方民俗学研究会,各大专院校开设民俗学课程,1983年,成立中国民俗学会,之后出版了一系列的民俗学研究专著。

代表作有乌丙安的《中国民俗学》、张紫晨的《中国民俗和民俗学》、杨堃的《民族与民族学》、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等。?第三节民俗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民俗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又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和考古学、宗教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民俗学又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一、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学问。根据从人体发展研究和人类文化发展研究的不同,人类学又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类。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民俗学有很大的相同性,因此,过去的研究,也把民俗事像研究作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其次,民俗学研究也学学采用人类学所常用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比较研究法,因此,二者关系至为密切。二、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民族学是从民族的角度研究古今一切民族的青海湖、形成和发展,以及其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古代各民族原始氏族部落及部族,以及当代民族社会组织、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文化意识、心理素质、民族政策、民族风情、民族语言等,民族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民俗学,而广义的民俗学范围也几乎囊括了民族学的大部分,民族文化自然包括民俗文化,从民俗学产生发展来看,一直和民族学是同步的。

礼仪与民俗学的关系_民俗礼仪关系学什么_民俗与礼仪

因此,过去,民俗学也被译为民族学。但二者也有学科领域的区别,就民族分之,民俗学应是民族学的一部分,如某一民族的风俗的研究;若跨民族研究,突出其风俗部分,则又是民俗学的任务。三、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是以整个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研究中,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起初的民俗学也包括社会学内容,即民俗社会学。随着社会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和民俗学科的建立,社会学中的民俗事像研究成了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四、民俗学学科的建立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各代的民俗事像,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研究,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的内容包括对民俗事像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探讨等,具体有六大部分: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资料学。民俗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需要研究者具备多方面的学术素养,不仅具有本学科的丰富知识,也应吸取学科的有益营养,以提高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水平。

?第四节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共同研究方法一、田野作业法田野调查法或称田野作业法,是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共同运用的基本方法,即到生活实际中去做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供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资料主要生活都是保存在人民生活之中的活的资料,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它们有别于一般的文献资料研究,它们更注重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资料。田野调查也就成了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历史研究法所谓历史研究法,就是对某一民俗文化现象着重其历史过程的研究。19世纪的一些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经学采用历史文化残余分析方法,即通过对现在社会各民族中残存的某些历史遗留物进行研究,以期恢复本来面貌,了解古代社会。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历史地理学派,既从纵向研究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从横向研究民俗文化事像之间的继承演变关系。三、比较研究法所谓民俗学上的比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学研究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像拿来作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像之间的纵和横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方法。一种民俗事像,孤立地看,也许并无特点,但如果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同一类型的民俗事像加以比较研究,就会发现它们在传播中的变异与差距,从中看出文化事像生成或传播的规律。

?第五节民间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一、民间文化的概念1、“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是指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物质和精神上人们“创造”的那部分财富的总和。19世纪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说:“文化乃‘一团复合物’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凡人类因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及习惯。”2、“文化”的狭义与广义3、“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文化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即一种物态的固定的保存物。二是制度文化层面,包括经济制度、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三是文化的核心,即行为文化层面,是指人们的意识形态或观念性的内容,它包括人的价值和心理结构、心理素质、民间风俗、信仰、生活模式。这个层面都是约定俗成的带有规范性的行为模式,也就是民俗文化。4、“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二、中国“文化热”的兴起80年代以来,我国以民俗文化研究为主的“寻根热”与“文化热”勃然兴起,它即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下对祖国文化的一种深沉的反思,也是80年代以来民俗学复兴的演化和继续。三、对民间文化的两种评价态度1、消极评价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民俗文化也产生的不同的反思和评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民俗文化)具有超稳定性结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性和小生产的封闭性,反人道的野蛮性,反科学的愚昧性和保守性,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阻碍,应该扬弃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盘西化。

2、积极评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今天我们研究这门社会科学的作用究竟何在呢?我认为它能满足人民希望认识自己祖先的经历(历史)和他们伟大的文化创造的迫切需要。”也就是今天的繁荣促使我们产生寻找这训繁荣的历史根源。“我们的广大人民正在运用自己的巨大智慧和勇气,去创造人类新型的社会,创造新的历史。对于他们,祖先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及科学知识,正是一种必需的精神食粮。”三、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民间文化作为民俗的主要内容,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的经济作用,如文化交流、旅游开发等。 2、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具有教育作用,如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