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一学校“品质八一、品质人生”办学理念

八一 高一 2023-09-06 13:04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邵会莲 许 卉 特约通讯员 左秋洁

国学启迪灵魂,经典照亮人生。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跨越千年时空,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成为学校“品质八一、品质人生”办学理念的重要支撑。

每月“一品”,12品质基因点亮学子生涯

书法大道上的精美石刻,楼宇上典雅的徽派古檐,致蕙书苑里古色古香的四方桌,回廊画栋上学生创作的清新国画,图书馆里的校史浮雕,展陈窗中的皮影作品,音乐喷泉里的主题音乐,天工苑里的陶艺馆……一进校园,我们就沉醉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里。

“八一学校培养的学生首先要成为凝聚中国灵魂、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推广中国价值的文明使者,同时要成为高品质的公民,拥有良好的品德、品行和品位。”校长沈军表示。

八一校园的每个月份都被赋予了自己的品质基因:1月是独立,2月是忠诚,3月是文明,4月是阳光,5月是责任,6月是诚信,7月是开放,8月是勇敢,9月是尊重,10月是创新,11月是执着,12月是雅趣。每月都有主题活动与素质历练———既与传统文化相关,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合。

记者采访之季适逢雅趣月。为了培养优雅的品位,高一年级举办了纪念“一二·九运动”诗歌朗诵会。高二学生刚刚结束了他们的戏剧节。《孔子》《雷雨》《红楼梦》《甄嬛传》……走廊上贴满了精美的海报和演出后的体会。绘画十佳、书法十佳、乐器十佳等一拨校园新星再次崭露头角。深受学生喜欢、自主报名海选的年度盛事———“歌舞青春”活动也正在进行。

以品质文化为引领,“军魂铸人、学科育人、生态立人”,这所聂荣臻元帅创办、有着近70年光荣革命传统的市级示范校,不但在科技教育、足球教育等领域享有盛名,更在孩子们心底植入了传统教育的基因。

国学必修,在经典研读中感受华夏文明

国学经典家长感言_国学经典家长寄语小班_国学经典九家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推开高一(1)班的门,一堂关于“义”的国学《论语》课正在学生的诵读声中进行。被语文特级教师王建稳戏称“出生在孔子后院”的申增富老师,带着学生走近孔子,寻求“义”的真谛。

“义是什么?”一上课,申老师就问道。一名男生回答:“不出卖朋友就是义。”申老师微笑着通过古文中有关“义”的句子,讲起了孔子弟子子路的故事。子路个性刚强,他是“义”,却有勇无谋,结果凄惨。

学生们接着诵读《论语》五章———君子人格,继续探寻君子知义、穷不失义、勇而有义。讲解后,申老师又问那名男生:“现在,你对‘义’的看法有变化吗?”“义不只是讲义气,还与一个人的信仰有关,与行事规则有关。”男生答道。申老师点头赞许,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堂课关于“义”的探索———崇高信仰、行为规范。

同时,高一(9)班学生正在博士老师陈魏俊的带领下,从原始字形导入,进入《论语》相关章节,探讨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内涵。孝意味着什么?是否要对父母言听计从?守孝三年是否代表真正的孝?在一个个问题的逐层剖析里,学生们在文学、思想层面收获了许多。

这样的国学课程已进入学生的必修课表,每周都有一节。

副校长王华蓓介绍,学校已发行国学校本教材20余册。初高中开设了《楹联文化》《唐之韵》等10余门选修课,并发行了《经典与养成》《诗经往事》《来自孔子的智慧》《美丽汉字》等系列校本课程。同时,学校引进中华书局主编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每周一节选读经典《论语》。丰富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提升了学生的国学修养,为凸显传统文化的生命内涵提供了可能。

古都游学,在集体行走中触摸文化脉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每学期都有一周的“文化游学”。学生在集体行走中,触摸到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脉动。

文化游学已举办4年。在八一学校,这不是少数优等生的专利,所有高一、高二学生都要参加。每名学生两年中有4次京外游学机会。

国学经典家长寄语小班_国学经典家长感言_国学经典九家

高一(4)班教室里正在表演话剧。一个“商贩”在“少林寺”门口大声兜售旅游纪念品,看见两个“游客”靠近,“商贩”马上亮起更高的嗓门。

这是《且行且思国学经典九家,寻根中原》游学主题文化活动现场。学生刚从洛阳游学回来,正在“情景再现”少林寺中商品贩卖的情形,讨论这种行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利弊关系。

高一(3)班的赵艺霖和苏泽浩也刚参加了一场游学主题文化活动。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在课堂上碰撞,这让他们很有收获。“游学准备也很有趣。地理、历史、文化、政治、艺术课的老师都会参与进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做指导。”赵艺霖说。出发之前,学生要翻阅大量资料,拟定研究选题。“游学回来重读这些史料,会有更深的认识。”苏泽浩说。

以寻根探访为主题的游学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课堂的自然延伸。学校不但将游学纳入课表,而且已成系列:齐鲁文化行———走访三孔,登临泰山;江南文化行———访金陵,访绍兴;中原文化行———访洛阳,探龙门石窟;西安文化行———游大雁塔,观兵马俑。每一处文化之旅都要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著名书院。学生触摸着历史文化的脉搏,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和浸润。

游学回来,每人都要交游学报告和心得,其中不乏一定的学术价值,集结成《书行万里》等4册多版游学手册。

高一班主任魏晋从游学报告中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学会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是抓住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气息。”她说。

学科渗透,多元教育贯通全部学段

翻开课表,单是看到课程名字就会令人想去听听:《烛照数计,数往知来———中国古代数学问题》《赏建筑之美,悟哲学之道》《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有趣七巧板》《一波之过笔———欧楷“捺”的写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古诗里,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在高一地理老师宋玉的课堂上,学生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国学经典九家_国学经典家长寄语小班_国学经典家长感言

“古诗不再只是诗歌,而是和日常生活及科学联系起来。”学生刘锦鹏表示。“老师讲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人类活动要适应环境特点。”在云南长大的学生姚玉龙和同学分享了家乡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及地域文化。

英语课上,学生会学习关于春节的习俗与来历,对国家历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记忆;数学课不再是讲解简单的公式、数列,而是讲述一个个故事;体育课上,武术成为必修内容,学生要“会打一套拳,会练一种器械”国学经典九家,武术的精、气、神,渗入勤奋、顽强、进取、谦虚等学习生活里的品质;故宫不再是一座宫殿,而是贯穿中庸思想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样板,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政治智慧。

传统文化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贯通,文理互补、多学科渗透。小学重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文集,规范言行,培养兴趣;初中重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兼顾活动浸润经典,筑起学生的精神家园;高中则侧重学生的理解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方法,培养家国情怀。学段贯通推进,为学生逐步走近、融入、传承传统文化搭建起教育阶梯。

皮影书画,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传统技艺

一个“捺”能讲一节课?让我们来听听书法老师王伟的课吧!

“欧体的‘人’其实是有讲究的,一撇代表人自私的一部分。人都有自私的一部分,这不可否认。一捺代表人无私的一部分。只有无私的部分长一些,大写的人字才能立起来。”就这样在一笔一划中穿插着做人的道理。接着,王老师又讲了一些书法家的轶闻。比如大书法家颜真卿刚勇的小故事。字如其人,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品德滋养也润物无声地进行着。

以动漫《秦时明月》的皮影形象出场,穿插电影《活着》里葛优表演皮影的片段,以学生体验《武松打虎》的皮影戏表演收场,谭微老师的一节“皮影课”让学生目不转睛。皮影戏的艺术特色、表演形式、历史文化,以及制作工艺等丰富的课程内容便在这变幻的皮影小人中传达给了学生。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一节节精心设计的课程中被唤醒。学生王雨婷很喜欢动漫,却对中国传统绘画不了解。通过几节生动的美术鉴赏课,她爱上了古代绘画,还研究了古代绘画和现代动漫画的技法和构图。

京剧团、话剧社、文学社等丰富的社团活动,也为八一学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沃土。近年来学校武术、京剧等优秀传统文化技艺获得市级一等奖8个。在刚刚结束的高二首届话剧节上,学生们表演了《孔子》《茶馆》《甄嬛传之滴血认亲》等10个剧目。学生李筠童刚演过《红楼梦》里的鸳鸯,这让她走近了剧中人物,对作品有了更深理解。高二(9)班刘臻真说,每次演出都是一次绝唱。除了演员表演,音乐、灯光、道具也都不可忽视,由此她感受到团队力量的重要。

读圣贤之书,成厚德之人。在传承中固本,在创新中守成。八一的传统文化课程与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丰富的人生际遇,感受到多样的人生之美,在学生心底播下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种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