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标预见理论建构方向与构建叙述——资料的用途预见分析

访谈 追问 2023-11-01 14:06

1.1 质性访谈的运用:质性访谈大家族

(1)澄清概念

(2)调查式的访谈

(3)阐明式的个案

(4)民族志的诠释

(5)理论阐明

(6)口述史

(7)组织文化

(8)生活史

(9)评估研究和行动研究

1.2 访谈的两种理想类型:文化和主题

1.3深度质性访谈的共同特征:

作为日常谈话的访谈和作为谈话伙伴的被访者

1.4 响应式访谈模式

2.质性访谈的哲学:我们为何如此行事?

2.1 研究哲学简介

(1)研究的核心目标

(2)真实意味着什么?

(3)研究者对发现过程的影响

(4)理论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

自然主义-诠释范式

批判理论

女性理论

后现代理论

诠释建构主义理论

2.2 响应式访谈

(1)两个人

(2)风格

(3)自省

(4)置身研究关系之中

(5)理解的深度和设计的灵活性

2.3 设计指南

3.设计:选择主题并预见资料分析

(避免资料收集快完成时,发现无话可说)

3.1 选择一个主题并预见资料分析

主题与问题:研究问题表述的非正式性与开放性、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研究可行性——反反复复的过程主题从何而来从主题到研究问题:怪事与悖论/质疑现有文献的因果方向/组织与群体研究/反向思维/意料之外的状况

非正式访谈以确认问题价值

适合质性研究的主题特征:关注细节和微妙之处/关注过去对未来的影响/需要新的视角/解释意外/追寻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可行性

3.2根据分析和理论进展进行 设计

分析概念与构建叙述——资料的用途预见分析:市长下台与电脑系统的例子预见你想要的结论类型(而非内容):研究目标预见理论建构方向与结论的推广范围持续性的再设计

4.设计:使研究具有信度

(避免有意思的结论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受到质疑)

4.1选择被访者:

提供有用信息的/有一手经验的/有见识的/视角多样性/不同背景(构建和检验理论)

4.2全面性:

(a)调查所有的可能性并追踪差异,改变设计以追踪新方向

(b)每一种解释都应该有来自被访者经验的证据

(c)选择视角、背景不同的被访者

4.3精确性

(a)原意转述被访者说的话

(b)描述研究场景,展现研究过程

(c)结论得到被描述者的认可

4.4信服力

(a)处理谎言

(b)被访者的“专业性”(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c)重复性问题的设置,以发现表述(资料呈现)的矛盾性

(d)避免形式主义的回答

(e)直接性的质问

(f)事先准备以免被小看

(g)处理记忆不可靠的技巧

4.5透过透明性来检验信度:研究过程的透明性,调研日志、详细而严谨的记录

5.谈话伙伴关系

5.1 访谈者的情感和个性

5.2 研究角色和社会边界

5.3 鼓励参与和建立关系

如何让人们会接受访谈且坦然回答

让人们了解你/置身于希望被访者的场景之中/通过关系网络找到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被访者

把握人们的参与动机并强化:倾诉、解释和捍卫立场、”遗赠“、争取公众的支持、表示怀念

帮忙记录和传播、赋予认同、解决问题、聆听者、

关系网推荐

建立信任

进入某种程度他们可以理解的社会结构:如拥有共同背景、担保人、共同朋友等

访谈前期在被访者活动的场域混个脸熟

诚实、开放、公平、宽容

初步接触并建立预约

你要做的远不止找到这些人并建立预约这么简单,你还希望他们能理解你的研究内容,并愿意以一种有意义而开放的方式交谈。人们并不是非得跟你讲话,所以你必须提问,向他们说明你的研究内容,确保他们是自愿参加的,并说服他们帮忙。

预约时间和被访者的日程表相匹配

前期的观察和参与他们的活动,表现出勇气和关心

约访信:简洁,内容包括:研究项目简介、收信人入选的原因(应该配合的理由)

表达出对被访者生活的关心和兴趣,并保证在引用资料时会遵循他们的意愿。

在信中表露关于自己可能吸引被访者兴趣的经历、作品、信息等

5.4 对谈话伙伴的伦理责任

尊重意味着不欺骗谈话对象,不假扮他人,不误导人们信其相信可以从研究中获得好处,而事实上你又做不到。

保持礼貌/表达感谢/不嘲笑和讽刺/表示理解和关心/征求同意/分享记录,征求引用同意/信守承诺

处理隐私:身份信息和相关情况的包装、略过可以识别出被访者身份的信息

保护访谈资料/销毁访谈信息和具体访谈人相关联的证据/

即使销毁资料也不能让这些资料伤害到被访者

面对非法活动:考虑牵扯官司的风险/权衡研究可能和个别行动影响

给被访者机会选择收回所说的话或者匿名引述/既保护被访者又使研究发现可以被理解/提醒被访者可能的影响

允许被访者查看访谈记录和审阅出版前的手稿

你不需要承诺被访者推翻研究结论的权力,但是你应该向他们保证你会站在公正的立场,以平衡的视角进行研究……你所了解的内容不应该仅对你自己有一定的好处,也应该对那些慷慨地贡献时间和分享经验的人有益。至少你应该让他们的问题变得更可见,促进有关他们的公共争论,最好你可以相处改善你的被访者的问题的政策建议,并努力推动这些建议付诸实践。

一些直接的回报:报酬/乐趣/参与有价值的研究

提醒人们有拒绝的权利,甚至避免去访谈那些会认为自己没有权利拒绝的被访者

不能强迫被访者回答 响应式访谈≠审讯(哄骗、质询、胁迫)

让被访者畅所欲言/拓宽与被访者的共享词汇

非定向的提问风格:给予被访者权力,在不直接询问敏感/压力话题的同时给予被访者谈论相关事宜的机会

有些真实与它可能带来的痛苦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5.5伦理委员会和专业伦理守则

6.作为拓展谈话的响应式访谈

(相比较日常谈话)集中、深入、具体、问答的不平衡

6.1 相似性

保持连贯性

澄清意义,表达理解

寻求叙述和故事【开放式的提问】

结束对话:进一步联系的暗示

6.2 差异

(1)记录:电子设备 or 笔 访谈结束后立即阅读补充并录入电脑,以便找到需要追问的点

小心电子设备的影响:影响被访者的表达、致使访谈者依赖、出现故障等

尽早誊录 有义务提醒被访者处于录音或者摄像的状态

(2)在获得深度和清晰度的同时紧紧围绕话题

通过追问来引导谈话:澄清哪些含糊和肤浅的应答(寻求具体的细节,但不能太抽象),仔细聆听,不要打断任何大段的叙述

询问预设成分更少的开放性问题,避免对方用程式化的语言而非真实的细节来回答:

如,告诉对方一些细节/正反双管式/询问不清楚的具体词语和概念/表示对对方世界的了解

6.3 在任何阶段都认真地引导访谈关系

(1)介绍自己和研究主题

闲聊的作用/消除被访者的紧张,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介绍自己,说明用途,确认授权/为什么是他们

【如果是站在批评被访者的立场呢?】

(2)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表示同情性理解

围绕主题的,简单的,舒服而没有威胁感的,喜欢回答的

表现对回答的“同感”,如表露类似的经历

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场,但是表示对对方立场的尊重

(3)提出尖锐问题

不问没有必要的尖锐问题

一定的妥协,给对方拒绝或延后的自由

帮助被访者简化问题(从抽象到具体)

(4)缓和情绪

让对方感受到轻松:回到描述性的

给对方主导权

但不要损失讨论的开放性,也不要排除之后讨论的可能性

(5)结束访谈并保持联系

表示感谢,征求授权范围,争取再次访谈的机会访谈的研究哲学,额外信息的记录

人们不会太长时间地维持在情感和智力的高峰水平

在隐私被揭露后,人们有一种被揭穿的不舒服的感觉,有责任使被访者感到被保护

6.4 多人访谈

被访者之间的关系对谈话内容的影响比研究者的问题更为重要

6.5 电话访谈

不是优选

之前的接触/预约电话:介绍情况,回答问题,聊天,建立关系

对于素未谋面的人:在预约时提供安全感

用语言来降低被访者的紧张程度

对具体问题的补访:电话或者邮件

【在预约时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目的(做好充足的准备),看是非要再进行访谈还是补访就可以,尽量不要给被访者带来麻烦,小哥哥的教训在于,上一次访谈时没有做保护工作,在尚未明确问题的时候就联系,丧失了补访的机会,而且没有遵照循序渐进,没有考虑时间和距离的冲淡作用】

6.6 评估访谈

回顾访谈的重要性:提高和进步,寻找丢失的访谈焦点

反省你的自我介绍。看看自己对话题的描述是否过于宽过于狭雀或过于抽象,或者向被访者发出了不恰当的信号,以致对方误解了你想知的内容。你可能需要以其他方式去接近主题。那么,看看你在描述自己的资历时是否过头以至于吓到了被访者看看你是否疏忽了增强被访者的能力感。

仔细检查你的访谈记录,看看被访者对整个话题的回答如何。对方是否用其经历轻松地回答了你的问题?被访者是否缩小或篡改了你的话题?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将话题裁剪成被访者知道且愿意告诉你的那种形式。如果被访者看起来像是在回答一个与你所问的完全不同的问题时,你要特别注意。

有时你会发现,尽管自己对研究有某种原初的想法,但被访者认为问题的另一方面才是重要的。

有时,你会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想要的那种深度。试着找出原因:你是否错过了那些本来应该问第二个甚至第三个问题的地方?是否忘了问具体例子?是否因为打断了被访者一长段回应,而打消了其深人展开的劲头?你是否跳过了对整答案进行追问的机会?是否接受了一个你本该对它进行质疑的概括?是否用了太多只要用“是"或“不是"就能轻易回答的封闭性问题?如果被访者的回答非常简短和谨慎,那你有没有鼓励其说出自己的观点?你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是否过于强势?如果被访者反对你的观点,那么你是否太过急于自我辩护,而没有表现出好奇和支持的态度?如果你的被访者很紧张,那么回顾一下访谈看是不是自己过急地出了比较困难和有压力的问题。

另外还要看看,如果你提出的问题使气氛骤然紧张起来,那么你有没有及时和委婉地收回自己的话题。

在自我评价的最后一步,问问自己,你做的访谈是否像对话。看看你的提问是不是从听到的回答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而且始终围绕在同一主题上;看看你是否认真倾听了被访者正在说的内容,并且做出了适当的回应,而不是一味地想将讨论导向事先定好的路径上。

6.7 结论

选择合适的被访者同时认真准备问题

良好的关系和合适的问题

7.访谈的架构

7.1 好的回答:

措辞方式和信任关系

细节:部分、细目和特点 顺序 “什么”“如何” 例子

了解足够的历史和背景,可以将所听到的相互分离的碎片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起来

深度:不同的观点 超越表面的回答和第一反应 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提问中表达出感觉到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或视角

探究其他的解释

生动:感情 故事 活生生的人而非抽象的个体

追问背景性的问题,充分了解情景

微妙:对复杂性的一种描述 不同于非黑即白 需要精确的描述 强调意义的细微差别

恰当的提问方式:拒绝“是否”等非此即彼的问题

追踪问题:如质疑看起来就很片面的宽泛陈述,某个词义的意思表示等

丰富:他人世界的复杂性 不同的观点和话题

鼓励被访者的表达:认真聆听、追问、询问例子等

7.2 问题类型

(1)主要问题:骨架 从研究问题到更具体的可以被讨论的问题 从各种途径去寻找问题内容及其表述

不要跑题 不要限制和预定 鼓励对方的表达 数量的适中

(2)追踪问题:就被访者的评论进行提问

认真聆听并努力理解、主要问题的broad、

对追问方向的选择:重要的、相关的、令人困惑或不清晰的

同一访谈中、同一对象的不同访谈、不同对象的访谈

事前的准备和分析

(3)探测性问题:使讨论继续同时获取进一步的澄清

针对人们不愿意深入细节的倾向,鼓励对方提供更为多元的答案,并对之进行详细的说明

具体的表述依赖具体的情境,一定要与当时的语境相符合

7.3 如何使用问题

转变问题的时机和衔接

追问的发生:新奇有趣相关、温和的质疑

追踪性问题:需要时间去寻找需要更加具体深入地去探讨的领域

追问的数量、尺度和时机

当场决定是否探测,然而把握尺度

主要问题、追踪问题之间的总体平衡

7.4 访谈的类型

评估式访谈/生活史访谈/口述史访谈

开闸泄洪型/干枝型访谈(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河渠型

7.5 准备访谈提纲

核对清单: 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可以找答案的途径、问题的进度

分层级的提纲:主要问题、主要问题的表述、引发表达的例子和问题

防止迷失在成串的追踪问题之中

早期阶段:适度简单、短小,避免过多的假设

8.访谈中主要问题和探测性问题的设计

8.1 如何简述主要问题

需要把研究问题分解成一个或若干个主要问题,以便被访者可以基于自己的经历作答

在研究场景中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将发生的事情分解成特殊的活动或要素

设计问题以鼓励被访者讨论这些独立的活动或要素

(1)分解主要问题,以获取特定信息

(2)询问有关更广泛场景的因素

有时候你不知道哪些特定的信息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你只是基于猜测而不是实际知识去设计最初的主要问题,你很可能会对被访者回答问题所依靠的经历造成不恰当的限制。因此,了解的将不是被访者的经历而只是在验证自己的观点,失去走出偏见的机会。

列出一个有关活动和要素的清单

eg:妇女角色地位的改变: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

组织被并购后的变化:一般的组织行为

【租户生活的变化:衣食住行工作娱乐】

8.2 如何表达主要问题

(1)给被访者采取他们觉得合适的方式来回答的机会

(2)不要将自己的理解和例子强加其中

(3)不要将研究问题直接塞给被访者

(4)避免非此即彼的问答,“为什么”是很抽象的

(5)尽量不要过早的询问人们的意见,他们会试图保持一致

(6)避免术语

(7)宽泛的提问:导游式的问题(如,典型的一天是怎样的?)/假设性的例子/比较

(8)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如聚焦阶段、具体的事件等

你正在为你的研究问题建构一个尝试性的答案。此时,你需要设计一些十分狭窄的、直接的确认性问题,以观察被访者对你正建构出来的阐释或解释的反映如何。

(9)被访者对问题措辞的改变:行话/新的路径的出现

8.3 探测性问题的目的与措辞

调控对话:要求继续/要求细化/表示关注/澄清性的/操纵性的

根据预期的必要探测:顺序性的/证据性的/倾向性的

太多探测的局限:失去重点/影响谈话的连续性/让被访者烦躁/给人高人一等的感觉

努力减少探测性问题,认真聆听找准追问问题

9.准备追踪问题

越充分的了解才有越好的追问

有了追踪问题和主要问题,可以得到那些组合起来既可以说明研究问题的相关回答了,这些回答应该是比较完整、清晰并围绕着主题的访谈的研究哲学,并且应对这些回答的分量有一定的判断。然而这些回答仍不足以构成解释,会产生新的不理解的问题,或者不明白概念和主题如何联系在一起。追问可以达到某种深度。

9.1 在访谈中对什么进行追问

过分简化/新鲜观点/遗漏信息/故事

9.2 为以后的访谈准备追踪问题

对概念进行追问:区分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

对主题进行追问:当访谈内容触及到主题,但是没有得到具体的解释时

支持或质疑一个简单的结论,适用范围、具体机制等等

为了透彻而追问:悬置的线索、不完备的观点、不清楚的概念、没有得到解释的机制

(1)局部性的叙述和简单提到的故事

(2)矛盾不定

(3)被提及但未被界定的概念

(4)已经被界定但是缺少例子或解释的概念

(5)隐含而未道出的概念

(6)缺失的中间状况

(7)没有回答或回答的很模糊的问题

9.3 追踪问题怎样措辞

一般原则:反映被访者说话的内容和对其(感受)的理解/避免直接使用为什么(如提出可能的原因)/将选择权留给被访者/关系程度/不具威胁性的追问/耐心/不质疑真实性性/不要直接问故事的意义/细致地讨论矛盾点以委婉的质疑/对于正式的回答可以有点对着干/面对宽泛的解释,可以提出具体的场景让被访者评论

表达追述问题的几种模式:

比较/让问题更加具体/让问题更一般化/询问隐含的或实际的矛盾/规则的例外之处/对暗示的追问/唱反调与挑战性问题/缺失的要素/超越“既定方针”/追问它的意思/要求微型导游/我的观点对吗?/事情的先后顺序

结论:

主要问题鼓励被访者说出他们的经历和观点,从而详细地舸述你的研究所关心的问题。通过对主要问题的选择,确保项目结束时你有足够的资料来回答研究问题。主要问题在访谈进行之前就已准备好,当然也可能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发生变化。

通过探测性问题可以对访谈进行调整,确保你能得到所需的深度、细节及证据,同时避免不恰当地打断对方的连贯表达。探测性问题帮助你使访谈紧紧围绕某个主题,并从不同访谈中诱导出一些你需要的信息,用之将疑问的各个片段拼成一个整体。

追踪问题是用来探究访谈对象引人的概念和话题的,通常会将访谈者带向新的谈话方向。追踪问题为质性访谈提供了一个不可预期的要素,虽然会让人身心疲惫,但同样很刺激。最重要的是,通过追踪问题获得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响应式访谈的目标一达成新的解释,获得深人的理解和详细的叙述,为结论提供生动有力的证据。

总结起来,这三种问题能够带来“透彻性",它们是响应式访谈的标志性特征。主要问题被用来涵盖整个的研究问题;探测性问题可以用来确保不清楚的答案得到解释,问题得到充分的回答;而追踪问题能够保证缺失或暗含的信息被探究到底,矛盾与不一致之处即使没有得到解决也会得到描述,其他可能的解释得到了椧验,确保你对争论的各个方面及事件的不同观点都有所了解。

10.分析的第一阶段:准备誊本和为资料编码

10.1 资料分析的指导性特征

(1)分析贯穿于整个研究之中

(2)质性资料分析不是计数

(3)不能用直觉和记忆代替系统的考察

(4)单一对象的互动是资料单元

分析时,我们会把同一访谈提供的评论拆开来放进不同的资料单元,再将分块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分析工作的部分任务就是确定合适的资料单元,因为资料单元是随着分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描述事件的资料单元可能会占据很多页,而对概念的简短说明可能只是小小的、短语长度的资料单元。资料单元还可以由有关同一事件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它们的答案构成。

你可以打破同一个访谈文本,把它放入数个交错的资料单元中。你可能会依据完整性将一长段描述与市长斗争的段落作为详细说明那一事件的独立资料单元。这一段中可能有一个句子先描述了市长的自大,然后又描述了市民的愤怒感。在较大的资料单元中每一个单独的句子都可以被看成一个资料单元,前者描了自大的概念,而后者则体现了市民愤怒的概念。这一段就包括了三个独立的资料单元

(5)根据研究目的将资料单元按不同方式组合

10.2 预见最终的分析:

誊本(逐字稿):精确性、誊录过程、对下个访谈的启示、他人誊录的注意事项

备忘录:由特定访谈引发的想法

文献联想/研究问题的再形成/需要追问的概念、命题和事件/对访谈的感觉评价/重要引述

总结:称呼、时间、地点、访谈原因、持续时间/内容要点和新的发现

在准备下一个访谈之前都要仔细阅读已有的每个访谈

10.3 分析的开端:几个经常重合的步骤

(1)识别、精炼、定义和阐明

(2)找出文献中阐明的概念和主题

(3)在自己的访谈中找出概念和主题:提出的问题/被访者经常提出的/间接相关的/对访谈进行比较而形成的/从已有概念和主题中发展出的新的/从类型发展出新概念和新主题/从修辞、口号和符号中发现/从故事中提取/从自己的标签和记录中提取(警惕歪曲)

(4)创造一致而精炼的定义

(5)执行访谈编码操作

分析的下一步就是阅读所有的誊本,然后用你设计的定义,在每个出现了相关概念、主题、事件或题材标志的资料单元旁边写下标签或编码。编码可以使你很快从所有访谈中找到有关同一概念、主题、事件或题材标志的摘录(包括从观察和文档中一如果你对它们做过编码的话),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考察。你可以提取所有与增权有关的资料单元,或者每个被访者对于发生在秘密会议上的事件的解释来对动机进行讨论。编码可以使你根据概念、主题或事件的内容进行分类,而不是根据那些告诉你信息的人。

在对文本进行标记的时候,你必须带着自己的想法。你不能机械地进行编码,因为你需要聚焦于寻找与概念和主题相关的事例,有时被访者并没有把它们简单地表达出来,或者你需要从更广的陈述中推断出概念和主题。你必须不断地判断文本是否给你正在寻找的概念或命题提供了例子。同时就几件事情对访谈进行编码时,你也要多加注意,但是你可能并不想一次处理好几个编码,因为一次聚焦这么多事情太难了。

(6)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 code 在研究推进中实施编码

编码、概念和主题的识别(来源必须是资料而非文献)、理论发展是一体的过程

大量可能没有必要的编码,过程枯燥,对编码的意义看法发生改变,适合短期工作和对编码概念比较熟悉

一个较好的适用:使用他人的资料时

混合适用,推进研究的同时编码,但不是事先准备好单子,界定清楚概念,并对每一段文本进行编码。

11.分析编码后的资料

11.1 形成叙述与描述

分类与总结/分类与排列/分类与比较/权衡与汇合/整合、检查与修正

11.2资料分析的第二阶段:建构理论

(1)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

(2)同时讨论的概念或主题

(3)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发展理论

(4)推到主题之间的关联机制

(5)完整理论的要素

(6)在研究情境之外推广发现

(7)扎根理论模型中的理论建构

11.3 电脑和质性资料分析

关键字搜寻/提供概念或主题之间的不同关联模式以启迪

软件们的重要区别:对于什么是有意义的信息的假设不同,如绝对次数和邻近程度

一个折中:oribs

12.呈现结果:生动的叙述和令人信服的证据

12.1 质性报告的传播方式

12.2 管理 风格和论调

风格:白话、俚语、刻板印象

论调:

12.3 开始写作

(1)聚焦性的总结

(2)撰写大纲

(3)起草文稿

(4)修改并校订论文

(5)评判写作质量:有趣易读,丰富细致,全面可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