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征文昭通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建设

旅游 昭通 2023-06-19 12:11

学术年会征文 昭通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建设 昭通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审时度势地提出将旅游产业作为第五大支柱产业来打造的发展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地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决策。昭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小草坝、铜锣坝、罗汉坝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巧家金沙江漂流景区、水富西部大峡谷温泉、盐津豆沙关“五尺道”景区、大关黄连河瀑布群,威信麟凤溶洞、观斗山宗教文化、扎西会址(红色旅游)、昭阳龙云家祠、鲁甸在建伊斯兰城堡、金沙江流域三个大型水电站建成后即将形成的湖滨城市风景等,是别的地方没有的特色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昭通依然是“无旅游”地区,知名度远不及毗邻的四川宜宾、贵州遵义、云南曲靖等地,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几乎没有名气”。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高了认识,加大了开发力度,但旅游开发的进展还相当缓慢。如何使昭通旅游尽快走出全省、走向全国,本人觉得应当首先对昭通旅游做出准确的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重视并建设具有吸附功能的、能够托起旅游产业的旅游文化,加大旅游文化含量。一、正确认识昭通旅游文化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和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走马观光”式的“看风景”,而开始寻求深层次“旅游体验”——文化欣赏,渴望在旅行中触及到更多的当地文化内容,以增长自己的文化见识与文化知识。

如果在欣赏旅游地的无限美妙风光的同时能够体验到当地的灿烂民族民俗文化,那就使自己的旅游附加值极大提高,而成本极大降低。正是在这样一种旅游心态的趋向下,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以我省旅游产业做得最好的旅游地区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迪庆等,无不以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作为王牌。文化,才是现代旅游的原动力,或者说动力源。那么,昭通有什么?昭通是一个典型的立体山地地区,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不仅气候迥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景观,而且河谷、山地、深涧、平原、高山峻岭,形态万千,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可观,尤其是因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寒温带交接,加之境内地质结构独特,地形复杂所致的自然景观,给人清心悦目之感,让人叹为观止,具有鲜明的旅游开发潜力。但是,仅仅靠这些,还不足以将昭通打造成新世纪的新旅游胜地,昭通的旅游要发展起来,必须着力于昭通旅游文化的大开发。昭通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厚。人类发祥地之一的过山洞“昭通人”新人文化、遍布昭通坝子的“梁堆”文化、至今尚存的“僰人悬棺”所内含的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之迷的僰文化、蜀王杜宇开发的农耕文化以及其从洒渔北上四川成为蜀王后理应发扬光大的文化原基、自秦以降的“南夷道”、“五尺道”等中央与边疆的古通道文化、作为彝族发祥地的彝族远古文化、威信观斗山三教并存的宗教文化、汉族傩文化等,这些历史文化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诸多民族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歌、舞、习俗,无论将哪一个认真地开发好了,都足可支撑昭通的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如果我们再把近、现代的文化元素加进去,就还有“云南王”龙云、卢汉,还有昭通文学现象与昭通作家群,还有享誉全省的昭通书法、绘画、根艺、奇石、金沙绣等。它们既是旅游的文化元素,同时又本身就是旅游商品,如果很好地开发,前景远大。但是,昭通有文化,而且有浓厚的文化,只是这些文化还没有为旅游所用,或者说还没有成为旅游产业的支撑点,这是昭通市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最遗憾的事。因此,必须将挖掘、整理、开发昭通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发展昭通旅游产业的最重要任务,放在第一位。二、建设昭通旅游文化的构想昭通有如此丰厚、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却没有较高的知名度,原因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人未识”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进行好这方面的挖掘整理与对外宣传,也就是我们没有认真地建设我们的旅游文化。古老的文化不会自己长脚跑去告诉人们。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力的宣传与打造。总结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昭通有以下工作需要加大力度。1、加强旅游文化宣传途径设计。常言道:“江山还要文人捧”,要宣传好昭通的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昭通文化旅游知名度,必须落实专门部门专题研究,制定出有力的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将昭通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宣传出去。

大连文化民俗风土人情_湘西民俗苗族鼓舞文化_邵通民俗文化

首先,调动起市内现有大众媒体的积极性,依靠大众媒体造势,全面介绍昭通的旅游文化资源。市内目前的大众媒体有《昭通日报》、昭通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昭通信息港、昭通新闻网、昭通日报手机报等,应当在这些传媒上开辟常设专栏,专题宣传昭通的旅游文化资源。长期以来,昭通市内的大众媒体都是以政治性、经济性的宣传报道为主,主要反映昭通各项建设成就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市委、市政府做出将文化旅游作为一个主要产业支柱来打造的决策后,大众媒体就应当迅速腾出固定的版面与时段,专题性地搞好昭通悠久的历史文化、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真正地与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相呼应。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在昆明搞“文化昭通”主题展览、参加中国首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全力打造昭通文化现象与昭通作家群等,并邀请一些全国知名作家来昭通采风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大多是政府行为,而媒体自身思考并实践运作的还相当少,仍需花大力气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其次,要有计划地拍摄几部以宣传昭通风光、人文景观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特别是电影、电视剧的宣传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夏天敏获奖作品《好大一对羊》是以昭通市为母本的第一部电影,但是,这个作品并不是以反映昭通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或者风土人情为主题,它是一部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邵通民俗文化,对昭通的旅游文化的宣传作用不大,而且,它所反映的大山包的主色调是“贫穷、落后、黄尘”,旅游者也不会到黄尘土飞扬的地方去观“风景”。应当说,《好大一对羊》就没有发挥《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玛》、《乌龙山剿匪记》等影片让桂林山水名扬海外、让大理的苍山洱海和民风民俗人人皆知、为石林增辉添彩、让张家界风光国人尽知的影片一样,让我们本身很美丽的大山包受到世人赞美的功用。因此,我们应当组织本土作家,专门创作一些反映昭通风光文化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将昭通奇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以及各民族的如诗民歌推向世界,变成真正代表昭通的一种文化符号。再次,组织专家编撰出版昭通地方文化文学专著。近年来,昭通文学现象与昭通作家群在全国都出了名,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现象,但是,如何把这种文化现象引入旅游产业的开发当中?如何把昭通的旅游文化变成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本人认为应该更大范围地组织人力撰写反映昭通风土人情的各类文学作品,同时要挖掘整理昭通民间文艺作品,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帮助和扶持有关部门和作者做好出版工作。

2.保护和发掘昭通民间歌舞艺术。昭通民风淳朴,习俗勤俭、为人厚道,幽默风趣,充满着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自古流传下来很多反映本地人民劳动生活方面的民歌。如汉族的四筒鼓舞、傩戏,彝族的“打鼓草”、“拷红胚”、苗族的“芦笙舞”等,还有舞草龙、火龙、水龙、板凳龙等……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昭通固有的一些民间歌舞艺术,正在出现一种自行消失的态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目前,这些历经千百年流传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若不是专门组织表演就只有在农村结婚、办丧事的场合,才有可能极少地一睹它的风采。比如“四筒鼓”、“端公戏”等,现在只有在乡间丧事场合才能看到,城里人是根本看不到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这些民间艺术。3.建立民间艺术团。凡是建旅游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或者凡是重视旅游文化开发的地方,一般都有众多的民间艺术团体,昭通却没有(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成气候或者有一定知名度的是一个也没有)。窃以为,建立民间艺术团是保存和发展昭通民间歌舞艺术的一种有效形式。建立民间艺术团体其实很容易,投入成本低,花不了多少钱,只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与一定的扶持,就完全可以很好地建立起来的。

湘西民俗苗族鼓舞文化_大连文化民俗风土人情_邵通民俗文化

比如红河州弥勒县的“阿细跳月艺术团”,就是一个做得非常成功的民间艺术团体,而丽江的许多民间艺术团体,可以说是支撑起了丽江旅游文化的一片天;还有曲靖市罗平县,每个星期六都有一个单位在公园里表演一场自编自演的舞台节目,吸引了众多的旅客,旅游文化相当发达。许多地方的民间艺术团,其演员和组织者大都是不脱产的农民、机关干部,需要时集中,演出完又回到田间地头和各自的工作岗位,其表演也是土色土香,原汁原味,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昭通,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搞民间艺术表演搞得比较好的地方,比如水富县的广场文化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旅游风景线,每天下午,数百上千的群众自发地在广场上整齐划一地跳舞,其场面壮观,很震撼人,它已经远远超过了初始时的“锻炼身体”的功能,而是已经演变、发展成了一个旅游元素,一个很有魅力的旅游元素!试想,如果我们大力发展民间艺术团,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旅游文化大发展的景象?4.加快建立市博物馆。昭通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在昭阳区“过山洞”出土的“昭通人”牙化石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楚雄的元谋因为有了“元谋猿人”而享誉世界,可是,昭通却没有因为“昭通人”而被世人记住,没有因为拥有“梁堆”、“僰人悬棺”、“五尺道”而被世人关注,没有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一个蜀王杜宇以近期才发现的古象化石群落而名响四方;昭通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要塞,历史上遗留下许多文物与摩崖石刻,但是,这些似乎都成了过眼烟云或者“明日黄花”,仅留下一些苍烟落照……为什么?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就没有重视对这方面的宣传以及整理开发,我们甚至连一个博物馆都没有,市级的没有,县级的更没有,许多出土古文物仅仅是躺在文物站的旧仓库里。

而且,昭通还有著名的扎西会址,红军在昭通的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是,也没有被众人所仰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也没有对扎西会址进行有效的开发。发展昭通旅游业,尽快建立上档次的市级博物馆,陈列市内的出土文物、古今名人诗词、字画、文章、著作、创造发明、人物谱、志书、家谱、资料、碑石和革命文物,将会对昭通旅游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5.建设民众文化村,专营民俗旅游。昭通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众多的民族习俗各不相同,必然形成丰富的各民族的民俗民风,比如汉族的民俗文化、彝族的民族民众风情、苗族的民族风情以及回族的民族民众文化,以及这些民族的建筑等,均是各具特色各呈风格的。在昭通坝子里的龙云家祠旁建设一个极具规模的昭通民俗文化村,展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风俗习惯、乡土民情、服饰礼仪、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民间文艺、节日习俗、民族歌舞等,应当很有特色,很有吸引力,可成为旅游的热土。三、打造昭通旅游文化的措施保障昭通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第五大支柱产业来打造的思路已经明确,那么,要实现它就必须认真探讨打造昭通旅游文化的措施。窃以为,从思想认识、资金支持、组织保障三方面加大力度相当重要与紧迫。

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应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数次发展昭通文化旅游业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将外地人以及本地人心中的所谓“昭通无旅游”观念改变与纠正过来,变成“昭通是新时期旅游天堂”的共识;让全民形成支持发展旅游产业,共同打造旅游文化,共同维护昭通形象的统一行动;让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到要把增加旅游文化含量的重要性,提高到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把抓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到抓经济建设的高度上来认识,把文化建设的“手”也硬起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将旅游文化的打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思路、抓决策。打造旅游文化,开发旅游的文化资源,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够实现的,并不是下几个指示就能完成的,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足够的资金,是实现旅游文化含量到位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足够的资金,我们无法修葺龙云家祠;没有足够的资金,我们也无法打造豆沙古镇;没有足够的资金邵通民俗文化,建立各级博物馆也只是空想……可以这样说,在目前的昭通,由于没有更多的投资商来昭通投资旅游产业,因此,昭通旅游文化含量的提高,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投入来解决。只有当昭通的旅游产业开始有了向上发展的势头,昭通的旅游知名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昭通的旅游形象得到了广大旅客的初步认可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投资商投资旅游产业打造旅游文化的现象与实际行动。

当然,也不能等,而必须在政府初期主导投入的同时,也应当采取财政拨一点、社会集一点的方式,建立昭通旅游文化出版基金,资助旅游文化专著的研究、整理和创作,力争出一批精品,促进旅游文化市场的繁荣;尽力通过政府资金的投入,将文化旅游景点由服务型为经营型,通过文化旅游收入,积累旅游文化发展基金;努力把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推入市场,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共同开发综合利用旅游文化资源,繁荣旅游文化。组织落实,这也是昭通打造旅游文化的关键一环。目前,昭通市在文化旅游方面的主管部门有:市文体局、市旅游局,还有市文产办等,这些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地发挥起职能作用,在抓好文化旅游业的规划、促落实的同时,应当积极做好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培训工作,并协调工商、税务、城建等部门搞好旅游文化市场的建设。目前,在昭通市,旅游企业还相当少,甚至连旅行社也很少,旅游公司也很少,没有这些旅游企业,是很难将昭通的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窃以为,上述涉及旅游产业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地从扶持本土旅游企业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有意向的投资者参与到昭通旅游产业的大开发当中来,而且,对打造昭通旅游文化的主力军——各类文化传播公司,要给予大力的扶持与支持。

只有先将本土的旅游企业与文化传播公司扶持起来了,才可能引来金凤凰——吸引外资参与昭通的旅游产业大发展。四、积极开发民族民间旅游文化人们常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能够真正让昭通走出昭通,走向全省,走向全国,甚至走出中国,吸引全球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的,只能是充分展现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不遗余力地继承和发扬昭通市23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并能不断创新、不断融合现代文化的元素。在打造旅游文化时,不仅要重视高雅传统文化(如袁滋摩崖等),而且还要注重社会俗文化(民俗文化)。昭通由于是古代通道,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积淀,但目前对这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还没有起步,因此,选择开发民俗文化作为昭通旅游未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应该是当务之急。在开发昭通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时,一定要寻找出昭通民俗文化的独特个性与动人魅力,使其首先具有观赏性。昭通民俗文化如傩文化、苗族、彝族、回族民俗文化等,是广大人民生活智慧和生活艺术的结晶,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淀,都是极具观赏性的文化形式。第二是发扬其丰富性。昭通民俗文化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从物质到意识,从生活到艺术,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饮食、服饰、居住、礼仪、行业、节日、神话传说等可谓不胜枚举。

第三是展示其独特性。昭通的民族民俗文化,由于昭通在历史上是出川入滇的交通要道,在这里交融了荆楚文化、中原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等,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朱提文化”。因此,在开发昭通民族民俗文化时,一定要让游客观赏到独具个性、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如四筒鼓、傩戏等。第四是使其具有强烈的参与性。大多游客都希望亲自参与、体验那些充满情趣、活泼欢快的民俗旅游活动。昭通许多民俗活动富有强烈的动态特征,适合广大游客的参与,如苗族拦路酒、穿钟绩麻、射驽等;彝族的抢亲仪式、踢踏舞等。总之,打造昭通的旅游文化,不能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而更需要务实。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精髓,更是旅游获得生机与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和重要依托。发展旅游不能无文化,切忌空喊文化,绝对不能让文化成为一具空壳,使文化与旅游形成两张皮。作者姓名:刘磊 性 别:男 年 龄:31岁 单位及职务:水富县旅游局办公室副主任联系方式:0870-—1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