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关于“国学”

国学 周易 2024-04-05 11:06

关于“国学

“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 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国学经典历史篇_国学史经典部分有哪些_国学经典 史部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纪、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纪》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狭义的“国学”

“国学”:是关乎中国人的生命气质、生命情调和人生格局的古典之学。狭义的国学,其支柱、核心,就是儒学、道学、佛学,其载体就是儒释道的经典,我们姑且把它称为“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 史部_国学经典历史篇_国学史经典部分有哪些

经典国学对人生的意义(一)

儒、释、道,三家有别;但其义理又多相通之处。

儒、释、道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思想之根,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之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几千年来得以存续和壮大的基石,也是经历了一百多年苦难的中国重新站起来之后,要继续强大的软实力!

一个中国人,如果对儒、释、道的思想、义理没有一点认知,就可能读不懂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就解不透我们的经典古诗、文,就领略不了我们传统艺术的大美,也学不好中医,安顿不了自己的心灵,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在整个社会越来越浮躁的当下,研读儒、释、道的经典,才能建立起我们对天地、人生的正确认知,并进而找回我们为利欲而丢失的心魂……

我们需要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明明德”而最终向“止于至善”不断靠近;不然,我们就空活一生 所以,走进国学,读懂国学经典,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福祉!

细读、品味上图中这些儒释道的经典句子,就会发现,国学经典关乎中国人的生命气质、生命情调和人生格局,对每个中国人的一生的影响,都是持久而深远的;国学经典通过影响个体,进而深刻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牵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经典国学对个体生命的影响,或许可以用下图来概略表现:

国学经典历史篇_国学史经典部分有哪些_国学经典 史部

个体生命的境界,或许我们可以把它区分为四个层次:1、堕落者:做人没有原则,不讲道德,甚至为恶多端。2、苟活者:平平淡淡,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庸庸碌碌。3、创造者:积极上进,努力创造,建功立业,造福人类。4、觉悟者:明悟正理,清净自守,行善积德,努力向“道”回归。

个体生命,如果终其一生,都没能实现生命的自我觉醒,那他(她)的一生,可能连天赋的寿命都难保全,更谈不上生命的意义和质量;这样的一生,不过是行尸走肉的一生。

从向外求,到向内心的回归,进而实现生命的自我觉醒,走向人生的月朗风清,仅靠自己的努力是挺难实现的;我们需要借助古圣先贤的智慧,需要借助经典的力量。 因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我们,已经不具备禅宗六祖慧能那样的慧根。

国学经典 史部_国学经典历史篇_国学史经典部分有哪些

经典国学对人生的意义(二)

经典国学对人生的意义,可以用《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来阐释。

《大学》的“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解为新)民,在至于至善。

学问之道,有大人之学,有小人之学。小人之学,讲艺也;大人之学,明道也。大学之道,就是学成为“大人”之道,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是要使人弃旧向新,是为了使人达到最完善的人生境界。“止于至善”,就是“止于一”,就是“止于道”。

《大学》为阐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接着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意思是说: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详审,思虑详审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人一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道”了。

《大学》的“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在阐释这“三纲领”、“八条目”的时候,还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意思是说:上自一国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分先后、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忽略的事情却重视起来,想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也是从来没有的事。

学做“大人”是从“格物”开始的;但是我们今人根器愚钝,如果仅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去探求,我们今人终其一生,都难以明白天地、人生的道理,这样的话,我们一生都会活在黑暗之中。《朱子语类》说:“天不生夫子(仲尼),万古如长夜。 ”以孔子为代表的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的经典,包含了我们今人难以企及的智慧(今人在科技文明上的成功,能证明今人仍然聪明,但是这种聪明并不等于“智慧”)。研读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能让我们明白天地人生的道理;这样我们研读经典相当于“格物”而“知至”。我们明白了天地、人生的道理,就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我们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我们才能开始修养品性。修养品性、安顿身心、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遵“道”而行,是我们走好人生之路的基石和保障;没有这个基石和保障,不仅难谋事业的成功、难获生命的福祉,甚至连天赋的寿命都难以保全!

国学经典历史篇_国学经典 史部_国学史经典部分有哪些

经典国学对人生的意义(三)

经典对个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国学经典 史部,还可以引证如下:

周易.系辞下》——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周易.系辞下》(孔子说:君子先安定其自身然后有所行动,先平和其内心然后发表言论,先确定其交往然后求益于人,君子能修美这三种德性,所以于人于己两全其益。)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象》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周易.系辞上》(《周易.大有》上九)说:“从上天降下祐助,吉祥而无所不利。”孔子解释说:“祐助,就是帮助的意思。天所帮助的人,是顺从正道的;人所帮助的人,是笃守诚信的。能够践履诚信而时时考虑顺从正道,又能尊尚贤人,所以‘从上天降下祐助,吉祥而无所不利’。”)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第27章)(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第十七章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周易.系辞上》(孔子说道:“创作《周易》的大概知道盗寇的事吧?《周易.解》六三爻说:‘背负重荷而身乘大车,必致强寇前来夺取。’背负重荷,是小人的事务;身乘大车,是君子的车具。小人却乘坐君子的车具,盗寇就思谋夺取了;上者任人轻慢而下者骄奢暴虐,盗寇就思谋侵伐了。轻忽于收藏财物就是引人为盗,妖冶其容貌姿致就是引人淫荡。《周易》说‘背负重荷而身乘大车,必致强寇前来夺取’,盗寇就是这样招引来的啊!”。)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下》(孔子说:才德浅薄而地位尊高,智能窄小而图谋宏大,力量微弱而身任重负,这样很少有不涉及灾祸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孔子说:凡是倾危的,都曾经逸乐安居其位;凡是灭亡的国学经典 史部,都曾经自以为长保生存;凡是败乱的,都曾经自恃万事整治。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自身则可常安而国家可以永保。)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德薄而位尊,都很少不涉及灾祸;大秦丞相李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不仅仅是德薄,还欺心、欺天、为恶,欺心欺天为恶便是在自掘坟墓——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史记.李斯列传》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g逃避)。——《尚书.商书.太甲中》

《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周易.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太上感应篇》

人为善,福虽未至,但祸已远;人为恶,祸虽未至,但福已远。(《了凡四训》)。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无门总在自心。

人生于世,会有所求;但是,不能妄求,妄求必凶。儒释道的经典,都在告诉我们,天地人生的道理,一个人,只有明理,才能正心、正言、正行,进而走向生命的自在和自由!如果你觉得,经典中的这些关乎吉凶祸福的句子,都不过是些骗人的鬼话,那只能说——你的人生已经无可救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