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私书目中图分类号:官修书目

摘 要:文章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八部书目为中心,从各书目小序对“地理类”的认识发展、“地理类”收书数量的变化、“地理类”子目细分的变化等三个方面对“地理类”进行探讨。

关键词:官修书目 地理类 目录学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152-04

A Study on " Books" of

Gao ( , of 0)

:In this we 8 . Study the " books" from the of short " on " books", the on of " books " and the on of " books".

Key words:

CLC :G257 code:A ID:1003-6938(2010)05-0152-04

在中国古代官私书目中,“地理类”有着不同的称谓,或从属它类,或单独列类: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包括刘向、刘歆父子等,分地理类书籍《山海经》等于“数术略·形法类”之下;刘宋王俭作《七志》,于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之外另列图谱志,以“纪地域及图谱”;后世如《隋书·经籍志》等四分之目,多列地理类于史部之下,并冠以“地理”之名;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类分十二,亦列地理类于史部之下,未突破地理类从属史部之藩篱;清孙星衍《祠堂书目》列类十二,将地理类独立于史部之外属于地理方面的方志类书籍,自成一级类目;顾怀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分群书为十九类,以“舆地”代“地理”之名,单独列类。[1 ]

本文主要选取《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8部官修书目,对地理类进行调查研究。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地理类书籍承担着“化民”、“达志通欲”、“齐政修教”的重要作用,除《汉书·艺文志》外,其他官目无一例外地将地理类归于史部之下,且无论史部其他子类如何改易,地理类始终得以单独列类,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1 各书目小序对“地理类”的认识发展

在此8部书目中,4部含“地理类”小序:《汉书·艺文志》(称“形法”)、《隋书·经籍志》、《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这4篇小序向我们展示了书目作者对“地理”概念的认识发展、对地理类书籍学术源流的归结、对地理类书籍优劣的品评。使我们对于古代学者认为的地理类书籍、地理类书籍的发展演变、各种地理类书籍质量如何等问题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并为后世的书目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以及借鉴价值。

1.1 对“地理”概念的认识发展

《汉书·艺文志》形法小序云:“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凶吉。” [2 ]指的是通过对各种地物和地理现象的经验性测量或记录,把握地物和地理现象的“自然之数”,通过对其“自然之数”来推测其中所隐含的“声气贵贱凶吉” 。[3 ]

《隋书·经籍志》地理类小序开篇言道:“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 [4 ]一方面概括了地理类的内容,即山川土地、饮食衣服、物产风俗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地理类书籍的作用,即“化民”、“达志通欲”、“齐政修教”,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服务的。

《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分别以“古郡国计书,上于兰台。盖地志之属,往往在焉”、“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见”开篇,[5 ]其内容也多提及地志,凸显了该时期地志作为地理类图书的主体地位。

1.2 对地理类书籍学术源流的介绍

关于地理类书籍的学术源流,《隋书·经籍志》地理类小序叙述最为详细。从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到周朝各卿分司其职而总之冢宰,从汉萧何、司马迁、刘向、张禹、班固等人的贡献,到魏晋南北朝的挚虞、陆澄、任、顾野王的成就,再到隋朝的《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区区数百言,将先唐地理类书籍的学术源流交代得清晰明了。

《国史·经籍志》继承了《随书·经籍志》的说法,不过较之简略得多。《四库全书总目》言及《禹贡》、《周礼·职方氏》,又讲到唐《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还有元、明、清三朝地志,并各有品评。

1.3 对地理类书籍的优劣品评

《隋书·经籍志》讲“萧何得秦地图,故知天下要害”,含有褒义色彩,又称“史迁所记,但述河渠而已”、“刘向略言地域”、“班固地理志,与古禹贡、周官所记相埒”、“是后(班氏之后)载笔之士,管窥末学,不能及远,但记州郡之名而已”、“学者(学习挚虞之人)因其经历,并有记载,然不能成一家之体”,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地理类书籍当如挚虞所为,“靡不具悉”。同时,书目作者用萧何“得”秦地图,挚虞“依”禹贡、周官,陆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说,任又“增”陆澄之书,顾野王“抄”撰众家之言,一连几个动词言明人与书籍之间的著作关系。

《四库全书总目》撰者对于“古之地志”,但述其内容。评《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讲《元和郡县志》用《山海经》例,《太平寰宇记》为州县志书之滥觞。言及元明以后地志,微词颇多,“末大于本”、“假借夸饰”等词足以表明其倾向、态度。对于《汉中府志》、《武功县志》,则称其为“文士爱博之谈,非古法也”。

2 各书目“地理类”收书数量的变化

由于历史上各朝代文化发展、书籍的产生与亡佚、各家书目收书标准等原因,各家书目所收地理类书籍不尽相同,为了将数量关系描述得更加清晰、明了,笔者制作了以下图表:

总体而言,依照时间顺序,各书目所收地理类书籍条

目以及总收书条目,不断增加,这和历史文化发展、书籍不断增加的事实是分不开的。同时,如图3、4所示,地理类书籍条目在史部以及全书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说明社会生活中地理类书籍不断增多,也说明各家书目或者可以说统治者对于地理类书籍的重视。①

由《汉书·艺文志》至《隋书·经籍志》,收书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一方面因为《隋书·经籍志》综合了魏晋南北朝及隋朝的图书,对之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著录,另一方面,图经作为一种地理类书籍的编撰及流传在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在收书数量上较《隋书·经籍志》没有太大变动,至《宋史·艺文志》收书部(家)数较前代书目增加了一倍有余,收书卷数也增加了几近一倍。[6 ]这是因为经过宋代文化的勃兴,雕版印刷普及,书籍数量大规模增加;同时这一时期地方志撰修形成了一种定制与风尚,逐渐成为地理类书籍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地理类所占史部及全书条目比重上,《汉书·艺文志》所占比重较低,到《隋书·艺文志》激增,这和挚虞、陆澄、任、顾野王等人的贡献以及“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从《隋书·艺文志》到《宋史·艺文志》,地理类在史部及全书比重上并无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明史·艺文志》中,[7 ]地理类书籍部(家)数占史部的35.7903%,总收书的10.1225%,其卷数也占史部及总收书卷数26.7299%、7.0754%。在这些地理类书籍中,地方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是明朝完善的修志制度下方志事业繁荣的一个重要体现。[8 ]

3 各书目“地理类”子目细分的变化

《汉书·艺文志》于“数术略·形法类”共收书6家,其中仅《山海经》十三篇、《国朝》七卷、《宫宅地形》二十卷3家属于我们所讲的地理类书籍的范畴。

从《隋书·经籍志》到《明史·艺文志》5部书目,在行文之中并未对地理类等二级类目进行下一步的细分。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各家书目对于地理类书籍的列类排序情况,进而梳理地理类的发展演变情况,笔者尝试对这5部 书目所列地理类书籍进行列类分析。

《隋书·艺文志》所列地理类书籍139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地理总论,如《山海经》、《水经》、《黄图》、《地理书》以及他们的阐释性著作,如《三辅故事》、《山海经音》等;地志图经,如《洛阳记》、《周地图经》、《区宇图志》等;山水寺舍,如《衡山记》、《汉水记》、《京师寺塔记》、《华山精舍记》、《庙记》等;异物志,如《交州异物志》、《扶南异物志》等;外纪或蛮夷,如《诸番风俗记》、《西域道里记》、《男、女二国传》等;有关宗教的,如《佛国记》、《大隋翻经婆罗门法师外国传》;沿革地理,如《古今地谱》、《春秋土地名》、《古来国名》等;户口贡赋,如《元康六年户口簿记》、《元康六年地记》等。在条目的排序上,并无一定规则的次序,这是《隋书·艺文志》留给后人的一大憾事。

相对《隋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在列类排序上更有条理些,[9 ]其分类及排列顺序大致是这样的:地理总论,如《山海经》及其阐释性著作《山海经图赞》等;宫殿,如《汉宫阁簿》、《洛阳宫殿簿》等;地志,如《西京杂记》、《吴地记》等;异物志,如《交州异物志》、《畅异物志》等;山水,如《江记》、《四海百川水记》等;纪行,如《述征记》、《巡总扬州记》等;蛮夷职方,如《十洲记》、《南越传》、《职方记》等;舆图,如《长安四年十道图》、《剑南地图》等。

《新唐书·艺文志》地理类列类顺序如下:[10 ]地理总论,《三辅黄图》等;图经地志;《山海经》、《水经》之属;山水;异物志;纪行;蛮夷;唐地理、舆图著作,如各种《十道图》、贾耽《地图》等。

《宋史·艺文志》地志类书籍增多,除开篇《水经》属地理总论外属于地理方面的方志类书籍,其余以地域列类,将地志、舆图、异物志、纪行、山水、人物风俗、蛮夷职方等分列于各地域之中。

《明史·艺文志》同样将总论性书籍置于地理类开篇,不同于以往的是,《大明志书》等明代总志性著作居于最靠前的位置,一些考据类的书籍如张天复《皇与考》、项笃寿《考定与地图》等也作为总论性书籍紧随其后;接下来是各地方志;然后是边防、水防,如《威茂边政考》、《全边略记》、《万里海防图》、《江防考》等,这是《明志》突出于以往各志的地方,和明朝倭乱频发的史实有一定关联;以下是山水,一些水利性著作出现,如《三吴水利考》等,同时,也出现了书院的记载,如《岳麓书院图志》等;最后是职方外纪。

《国史经籍志》分“史部·地理类”为11小类:地里、都城宫苑、郡邑、图经、方物、川泽、名山洞府、朝聘、行役、蛮夷。

《四库全书总目》分“史部·地理类”为10小类,并详细标注各子类条目:宫殿,2部11卷;总志,7部941卷;都会郡县,49部2746卷;河防,22部470卷;边防,2部24卷;山川,7部113卷;古迹,14部127卷;杂记,30部225卷;游记,3部15卷;外纪,16部89卷。

4 结语

从《汉书·艺文志》的“形法类”到《四库全书总目》的“地理类”,“地理类”不断发展演进。从各书目解题来看,地理类书籍所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充,各书目作者对于地理类图书的学术源流、书籍质量也各有介绍品评。从收书条目、种类上来看,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在“史部”以及整个书目中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攀升,这是地理类不断发展、地位不断提高的表现。从子类细分上来看,以时间为序,各书目之间既有继承性,又在不断变化、发展;其中一些书籍,如《山海经》,由一开始的置于卷首,后来变化为置于卷中,直至最后《四库全书总目》以之为“体杂小说”,与《十洲记》同退至小说家类,而更加切合社会生产生活的地志则得到不断凸显,逐渐成为地理类的主体,体现了崇尚实用思想的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引得编纂处.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Z].北京:中华书局,1960:1-8.

[2]汉书·艺文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67-68.

[3]潘晟.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86-87.

[4]隋书·经籍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62-67.

[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二[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450-649.

[6]宋史·艺文志·附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78-88.

[7](清)黄虞稷等.明史·艺文志·附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53-64.

[8]巴兆祥.论明代方志的数量与修志制度[J].中国地方志,2004,(4):45-51.

[9][10]唐书经籍艺文合志[Z].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156-167.

作者简介:高文娟(1984-),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