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黄宗羲(1610—1695)

越绝书 黄宗羲 2023-04-21 16:06

赵贞吉入仕后,同王门诸子交往频繁,有的还成为挚友。在讲学中也常以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授徒。因此,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黄宗羲(1610—1695)在《明儒学案》、顾炎武(1613—1682)在《日知录》里,都把赵贞吉归入王阳明的门人“王艮学派”。顾炎武说:“王门高第为泰州、龙溪,泰州之学一传而为颜山农,再传而为罗近溪、赵大洲。”再有李贽就说得更具体:“心斋之后,为徐波石,为颜山农;波石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邓豁渠。”明确指出赵贞吉与“二王”的传承关系。

赵贞吉少学禅法,默识心源,既入翰林,遂与四方学人集会论道,“廓摧俗学,发明本心,欲汇通儒、佛内外于一途。”他曾著有《求放心斋铭》,在该文中,他阐述了人人本有一“真心”“仁心”,它无声无味,无影无形,无内无外,无损无增,充满无缺,但是人们往往随其“习心”自戕自丧,自迷自狂,自放于“忧、悲、怆、逸、鄙、吝、贪、妒”之场,不能自知,唯有改过迁善,使性自定,才能悟其真心,并认为学问之道无他,唯求放心“了此而已”。在这里,他纳儒、佛、心性说为一体,不露半点痕迹,不显山露水。《明史》(卷一百九十三)称其“最善王阳明学”,而阳明学本来就有“阳明禅”的说法,亦儒亦禅。

赵贞吉题刻:龙藏瑶函

赵贞吉在他的青少年时代,一方面以孔孟信徒的身份跻身仕进之途,一方面又醉心于禅学,多次到古寺(今内江圣水寺、波尔寺、报恩寺等地)“习静”修为。他在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身居臣子之地,每怀经世之忧,心慕道德之门,时发出世之愿。”他一生都在“经世”与“出世”之间徘徊,认为二者并不矛盾。所谓“经世者不碍于出世之体,出世者不忘于经世之用”。他的出世,用他自己的说法,本为“一饱而出”去应试做官,而做官就要利于天下国家,不做官则讲学,为社会培养人才。他毫不讳言自己信佛参禅。当友人赵浚谷责备他礼佛逃禅时,他明确表示禅并不害人,自己并未消磨廓清世事的意志,并声明一旦能为边务效力,自己甘愿为之先驱,“今啻与公约,倘圣王异时任用公以廓清斯世,仆虽老,尤能为公执殳,随所用处。”

赵贞吉是明代有一定影响的理学家。赵贞吉的理学(心学)思想的核心是经世致用,是知行合一,是接地气,是干实事;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问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做人民需要的学问,只有满足人民需求的学问,才是真学问。这一时期,明代占统治地位的理学为王阳明的“心学”,它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服务的,所以风靡天下,王门弟子也遍于中国,其思想主旨为“心即理”说和“致良知”说,其实行路径是“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学说是作为一种与程朱理学相抗衡的思想出现的,它对封建礼教已有所突破。而被称为左派王学的“泰州学派”,则对礼教教条提出了更为尖锐的批评;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欲说成是恶毒渊薮,类似于僧侣主义;泰州学派则肯定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只不过要适当控制,勿令其泛滥而已,显示出若干“异端”色彩。对于上述两种论调,赵贞吉的观点则在泰州学派的基础上又揉入了新的思想内涵,他认为,“君子亦心乎?学而已也”;他把人的本心与欲念的关系比作云和月的关系,“欲譬如云,明是我体,当云在月际,人见其暗,而明月之体未亏,故千古常明者性体,一时渐暗者欲尘。”人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欲当自净”也就懂得了“寡欲之方”。这种思想,无疑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和“圣人天纵”之说的否定与抨击,同时相对泰州学派而言,无疑又是思想交锋后的一大进步。

赵贞吉讲求人的自身修养,并不以人自身的道德完成为目的,而是要有所作为。修养的内容,在赵贞吉看来,主要是克服欲念,他说:“心如水镜,性是其涵光处;心又如剑,性是其利断处。”心是物质实体,性是这个物体具有的特性;心与性,一实一虚,有质的区别。只有“破此一身伐性阴贼”,才能完善自我。赵贞吉认为,世儒把“中”仅仅理解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只说到了“中”的外部效应,而未能揭示出“中”的本质特征。他说:“中之名何称哉?其性命之总名矣欤?乃圆满充足之号,无亏无盈,无首无尾,无分别同异之义,其体则太始之元,太乙之真;其材则仁义之精,五行之秀。”“不立一知,而不见其不足,包括万德,而不见其有余,其惟中乎!”他认为,“中”是至高无上的法则,尧、舜、孔子因为执中,故成圣贤。这个“中”,一般草根百姓只要肯加强后天的修养,也是可以掌握的。这和“泰州学派”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十分吻合。赵贞吉认为缩小百姓与圣人差距的办法,只有通过学习,克服欲念,克服自我,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他说:“君子亦心乎?学而已也。”“夫真学也者,不昧、不落、不著、不倚也;不倚也者,无我之谓也。”他认为人皆可为圣贤,可以“与天地万物同其良,与百姓日用同其能,与千古万古已去未来之圣哲同其妙悟。”这就要靠自己不断的熏染、研习和修养,这与我们今天的贫寒学子,只有加强德智修养,努力学习,通过高考、公考而进入职场的说法一脉相承。

赵贞吉追崇的阳明心学思想发展上的“心悟”,历来受到很多人关注。举个例子,赵贞吉心学讲的“心”指什么?其实“心”就是“真我”“真吾”。用现代哲学话语来说,就是指人的“精神世界”“自我意识”。应该看到,赵贞吉的心学超越传统思维模式,是讲精神与物质合一、思维与存在合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的本体工夫论哲学体系,突破传统的观念论(唯心论)视域,转向更本真的存在论思考。所以赵贞吉的心学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贯穿“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论。一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言行一致,说了要做,知了要行,知行要统一;另一方面,强调行完善知,实践提升认知,实践出真知,真行出真知。这就是赵贞吉对“阳明心学”的感悟。

这一年,赵贞吉已62岁,与他15岁的时候读到王阳明的《传习录》“遍诵六经求解”已整整过了47年。

赵贞吉的终生遗憾

嘉靖四十年(1561),赵贞吉改任户部右侍郎,严嵩欲遣其往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掌督运粮草之事,赵贞吉以为此事原已有人司职,徒增一职无益于事,故而拒绝,严嵩大怒,使人论劾,夺官去职。1567年,嘉靖帝崩,朱载垕继位,号隆庆。隆庆元年(1567),赵贞吉再次受召起复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检察院),给皇帝讲课,而“言谈议论侃直,进止有仪”,颇受朱载垕关注。不久,赵贞吉补任经筵日讲官,为皇太子讲《唐太宗喻太子章》。隆庆三年(1569)八月,赵贞吉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同诸阁臣入辅大政(副国级);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荣禄大夫,赐蟒袍鸾带,这是赵贞吉仕途上的巅峰。这年,赵贞吉已经年逾花甲。

隆庆五年(1571)二月,赵贞吉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内江县城。

赵贞吉生平有一宏愿,即沟通儒、释、道三教。他的儒、释、道杂糅的人生思想,贯穿于一生各个时期,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在赵贞吉看来,一个有道君子,只要心存仁义,不断完善自我,则或儒或释或道喻世明言国学子部,都无不可。赵贞吉一生清廉,“衣疏茹淡,绝远声色,言无矫饰,行无依远”,这也正如莲生污泥,终能开花结子。莲意好比君子之道德完成。赵贞吉垂白谢世,忽生勇猛,潜心著述,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召集门生作助手,准备编辑一部帙幅庞大的类书,分为内外二篇,内篇名《经世通》,主要是儒家典籍;外篇名《出世通》,主要是佛家典籍。他认为这些书是“西方化人之书也”“与儒墨分光而并垒”。他编书的目的是要达到“千圣一心,万古一道”,想通过整理典籍,把经世与出世融汇贯通起来,并指出内篇言经世之用,即《经世篇》;外篇明出世之体,即《出世篇》。又说:“约要言之,经世者不碍于出世之体,出世者不忘乎经世之用,然后千圣一心,万世一道,圣人忧世之念,可少慰矣。呜呼,虚空有尽,此愿无穷,劫石可涓,斯言常在,唯神其鉴之。”明言以“出世”为体,以“经世”为用,体用合一,知行合一,圣人之道也。这两部书,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可惜开局编述不久,碧海掣鲸的手段尚未施展,即“疾作辍编”,终未成书。《四库提要》引姜宝序说:“今世论学者,多阴采二氏之微妙,而阳讳其名。公于此能言之、敢言之,又讼言之、昌言之,而不少避忌。盖其所见真,所论当,人固莫得而訾议也。其持论可谓悍矣。”

清乾隆内府抄本《四库全书》

赵贞吉一生的确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为皇帝和太子充当过经筵讲官、讲过学,也为一般的官员和民众讲学。与他同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李贽说:“师事赵老者,在朝盈朝,居乡满乡。”当时讲学之风很盛,赵贞吉设坛讲学,对听众不作限制(有教无类),使很多人受到教育。譬如当时有个名叫邓豁渠的人,自视甚高,在紧挨着赵贞吉的地方,也开一个讲座,跟赵贞吉唱起“对台戏”来,“彼此一间耳,朝夕声相闻”。然而邓豁渠听了赵贞吉的讲学后,耳濡目染,终于折服,称赵为师,后来成为宣扬赵贞吉学术思想最得力的弟子之一。赵贞吉为在家乡普及教育,探讨学术,开了风气,作了很好的启蒙工作,对后世影响很深。

赵贞吉学说的这些有益成分在今天仍有积极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汲取。

内江市市中区三堆山之赵贞吉墓

赵贞吉学术遗存

赵贞吉的学术思想与杨升庵、任少海、熊南沙被称为明朝“蜀四大家”。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赵文肃公全集》二十三卷十二册刻版存世。

赵贞吉去世后,黄宗羲之史学巨著《明儒学案》收入历史人物200余人喻世明言国学子部,其中四川占四人,内江占其三,即赵贞吉与其两位学生:邓豁渠、何祥;《明蜀中十二诗钞》收录四川明代十二诗人,内江占其二,即赵贞吉、高世彦;《诗钞》收录诗文600余首,其中赵贞吉占117首。其遗著从明万历年间起至20世纪90年代就有《赵文肃公文集》等多种书名、多种刻本、多种卷册形式刊印行世。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官长驰教授,用10年之功编成《赵贞吉诗文集注》,不但搜集作品较为完备,且断句、标点、作注,极大地方便读者。该书收录赵贞吉诗545首、词一首、文章266篇。

《赵贞吉诗文集注》 官长驰 著,巴蜀书社1999年出版

结 语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东方特有的价值观和创造力。回溯历史,从《越绝书》《华阳国志》到当代地方志书,从《尚书》《史记》到二十四史,从儒学、理学到阳明心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不绝书。正所谓,“郡邑之志,犹国家之史也。国家无史,一代之政治、典章无以考。郡邑无志,一方之风土、人物无由征。”(清王槐龄《补辑石硅厅新志·序》)。因此,至此全国三轮三级修志或即将启动,我等史志人,将共同为承担史志延续的使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官长驰:《赵贞吉诗文集注》,巴蜀书社1999年版。

2.刘德元:《赵贞吉:紫柏山前车马道 英雄着地皆平沉》,《巴蜀史志》2021年第4期。

1. 【传统文化】颜越虎:拨开迷雾看“绝”书(附《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完整版)

2. 【修志故事】《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观后‖刘渠

3. 【传统文化】一部“奇书”何以引发关注狂飙?

4. 【传统文化】弘扬方志文化 让方志活起来——观《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有感‖李桂芳 杨雅君

5.【传统文化】生生流长 熠熠生辉——观《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有感‖易礼述

6. 【传统文化】回望“典籍里的中国”,走进“方志里的中国”‖崔唯航

7. 【传统文化】他凭什么被称为“中国地方志的初祖”?

8. 【传统文化】观《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有感‖黄清

喻世明言国学子部_宁乡青山桥喻国红_世徒系列合集19部

9.【传统文化】《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观后‖袁平 吴迪

10. 【传统文化】《越绝书》“绝”在哪儿

11.【传统文化】探寻“何以中国”的方志答案——观《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有感‖朱丹

12.【传统文化】充分履职尽责 践行使命担当——观《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有感‖雷雨露

13.【传统文化】观《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有感‖江婷 罗影

14.【传统文化】《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观后‖杨帆

15. 【传统文化】读典籍 增智慧 强自信——观《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有感‖徐敬国

16. 【传统文化】奇书穿越千年的现实价值与新时代地方志工作——《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观后感‖陈婧妮

17.【传统文化】观《典籍里的中国》 品《越绝书》中古人智慧‖刘源泉

18. 【传统文化】独辟蹊径,让方志“飞入寻常百姓家”——观《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申福建

19. 【传统文化】观央视《越绝书》有感‖秦世忠

20.【文史英华】越绝书:经世致用与知行合一——赵贞吉理学思想研究‖刘德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