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所藏五种《四库全书》零本为中心李开升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22年第2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李开升老师授权发布!

略谈《四库全书》抄写所用套格纸

——以天一阁所藏五种《四库全书》零本为中心

李开升

[摘要]抄写《四库全书》所用的雕版印刷而成的套格纸由武英殿制作,北四阁用金线榜纸,南三阁用太史连纸,质量稍次且纸幅略小。天一阁所藏五种六册《四库全书》零本当为南三阁藏书,其中三种当为文澜阁藏书,一种或为文宗阁或文汇阁藏书,一种不明。六册书所用套格纸共由19块雕版印刷而成,每册书用纸大多不止一版,全书所用雕版数量可能相当大。其套格纸在印刷中有时会留下一部分栏线不印,采用更灵活的绘制方式以适应版面需要。

[关键词]《四库全书》 抄写 套格纸 天一阁

套格纸一般指仿照刻本古籍版式雕版刷印而成的用来抄写古籍的纸张[1]。如吴宽丛书堂抄本、钱曾述古堂抄本、鲍廷博知不足斋抄本等,其抄写所用均为套格纸,套格纸上镌有各家堂号如“丛书堂”“述古堂”“知不足斋正本”等。这些私人藏书家所用套格纸界栏的颜色,明代以黑、蓝为主,清代则黑、蓝、红、绿均有,官府所用套格纸界栏颜色则以红色为主[2]。《四库全书》所用套格纸界栏即为红色,即所谓朱丝栏抄本,只是纸上没有镌印文字。《四库全书》套格纸问题,似尚未见学界论及,故拟以天一阁所藏五种《四库全书》零本为中心,结合有关档案四库全书长宽高,就此问题略述所见。

关于《四库全书》的用纸,其纂修档案中有所涉及,如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二十日《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酌定雇觅书手缮写全书章程折》:

现办四库全书,俱用金线榜纸,若添写三分,仍照前项纸色,恐致牵混,且恭绎谕旨,此书分贮各处,许多士编摩誊录,在于广布流传,与天府珍藏,稍有不同,拟用坚白太史连纸刷印红格,分给缮写,以示区别。[3]

这段说明抄写《四库全书》所用纸张北四阁和南三阁有所不同,北四阁用金线榜纸,据研究,即泾县榜纸,而非常说的开化榜纸[4]。南三阁则用太史连纸,较金线榜纸稍次,不如金线榜纸白、厚,纸质略粗[5]。南北阁不同的原因,据奏折所言有两个:一是担心“牵混”,怕南北牵扯混杂;二是南三阁供读书人阅读抄录,北四阁是皇家珍藏,规格不同。不过二者在刷印红格方面,应该是一致的。

又,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二月二十九日《永瑢奏为续办四库全书三分事宜请旨折》:

伏查原奏写书格纸,改用坚白太史连,系欲与先办四分显有分别,以免牵混。今由户部取到太史连纸样,质地尚属坚致,惟尺幅较小,臣等按将板心略为收入,将来四面裁齐,装钉成书,较之先办之四分,其高矮阔狭所差不过七八分,似亦不甚悬殊。谨将原用式样及拟改式样分别黏签,恭候钦定。[6]

这段说明北四阁与南三阁纸张大小问题。太史连纸尺幅较小,故南三阁纸张“版心略为收入”,即版匡略小。装成书后,书籍大小与北四阁“所差不过七八分”,约合两厘米多。今以所存《四库全书》南北阁实物核之,北四阁版匡较南三阁高、广各多1.5厘米左右,书籍高多4厘米左右,广多2.5厘米左右[7],与奏折所言大体相符。

又,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二十三日《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议叙四库馆各项人员折》:

至留空书函,将来各馆书成之日,武英殿不必复取誊录缮写,冀邀议叙,应请旨卽令各馆于武英殿关取纸格,交该馆誊录。[8]

乾隆五十二年(1787)五月十九日《军机大臣和珅等为校勘文津阁全书匠役不敷事致武英殿总裁函》:

现奉旨将文津阁所贮四库全书详加校勘,所有应行挖补讹字及改换篇页之处甚多,卷页浩繁,此间匠役不敷,祈大人遴派武英殿妥熟匠役四名、供事一名,速来热河,以备应行挖补换页等事,并委该管库掌一员,带领前来。所有应用换页红格纸,亦酌量令其备带,听候备用。[9]

嘉庆八年(1803)四月初七日《礼部尚书纪昀奏拟续缮四库全书事宜十条折》:

一、抽换之书匣,应改刻书名,挪动之书匣,须改刻号数。新书须用装潢,旧书抽换分析,亦不免有换写页面之处,其间行款、式样俱有一定规制,卽做法亦与外间不同。此次卷帙繁多,改造之处不少,断非外间生手之工匠所能仿学办理。向来此项工程原系武英殿办理,应与纸张界画等事,一体归武英殿修书处承造开销。

一、书匣面装潢、改字、填色,页面界画、题签,向俱由武英殿办理,亦惟武英殿供事匠役方能熟娴妥协。拟请向修书处调取供事四名,装潢挖补调取纸匠六名,刻工六名,一同办理。卽令查书之内务府司员照料。其供事公费、匠役工价,仍照馆例支领。书成之后,所有供事可否量照馆例议叙,出自圣恩。[10]

这三件档案主要说明《四库全书》套格纸的制作均由武英殿负责,包括北四阁、南三阁,换页用纸,以及直至嘉庆时期续编入的书籍用纸。其中所云“纸张界画”“页面界画”即指套格纸的制作。档案云套格纸制作等事“向俱由武英殿办理,亦惟武英殿供事匠役方能熟娴妥协”当是据实而言,这不仅指套格纸的规格大小、制作方法等方面武英殿工匠比较熟悉,而且更重要的是,《四库全书》套格纸的版片可能仍在武英殿保存,可以直接从版片刷印套格纸。当然,如果套格纸需求量很大,原有版片磨损不可用,仍需要武英殿工匠重新雕版制作。

天一阁博物馆藏有《四库全书》零本五种,现将其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滇考》二卷(见图1),清冯甦撰。存一卷(下),共一百十六叶。一册。书高27.4厘米,广17.2厘米。版匡高20.2(20.8)厘米,广12.9(14.0)厘米[11]。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卷端首行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题“滇考卷下”,三行题“刑部侍郎冯甦撰”。首叶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大方印(见图2),末叶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大方印。后护叶有校对官题名:“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编修臣罗修源,校对生员臣梁宝绳。”书中夹有黄色浮签“详校官洗马臣萨提”。黄色(微透红色)绢封面,包背装,当为原装。封面题签:“钦定四库全书。史部/滇考卷下(此六字为小字双行)。”题签十二字均为手写。

四库全书多厚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长宽高

图1 《滇考》封面

四库全书长宽高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多厚

图2 《滇考》卷下卷端

《御定书画谱》一百卷(见图3),清孙岳颁等撰。存一卷(一百),计目录一叶、正文五十九叶。一册。书高27.5厘米,广17.5厘米。版匡高20.4(21.1)厘米,广12.9(13.9)厘米。正文卷端首行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题“御定书画谱卷一百”。目录叶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大方印,正文末叶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大方印。正文首叶卷端钤“张季言藏书印”朱文方印、“樵斋”朱文长方印(见图4)。后护叶有校对官题名:“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编修臣吴敬舆,校对生员臣祝孝承。”蓝绢封面,包背装,当为原装。封面题签:“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御定书画谱卷一百(此十字为小字双行)。”题签十六字均为手写。

四库全书长宽高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多厚

图3 《御定书画谱》封面

四库全书长宽高_四库全书多厚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

图4 《御定书画谱》卷一百卷端

《放翁诗选前集》十卷《后集》八卷《别集》一卷,宋陆游撰,宋罗椅编。存十四卷(前集一至十、后集一至四),计一百十四叶。二册。书高27.7厘米,广17.5厘米。版匡高20.1(20.8)厘米,广12.8(13.9)厘米。卷首有《提要》三叶(见图5),末署“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恭校上”。正文卷端首行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题“放翁诗选前集卷一”,三行题“宋罗椅编”。每册正文首叶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大方印,末叶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大方印。每册前护叶粘黄色浮签“详校官御史臣徐如澍”,每册后护叶有校对官题名:“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编修臣胡荣,校对生员臣何天衢。”(见图6)褐色绢封面、包背装严重破损,故第一册又以线装加固,第二册未加线装,露出毛装纸钉。第一册封面题签:“钦定四库全书。集部/放翁诗(以下残缺,此五字为小字双行)。”题签文字均为手写。第二册封面题字文字大多残损。

四库全书多厚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长宽高

图5 《放翁诗选》

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多厚_四库全书长宽高

图6 《放翁诗选》末叶及护叶

《御制诗余集》二十卷《目录》三卷(见图7),清高宗弘历撰。存《目录》三卷,计四十九叶。一册。书高27.8厘米,广17.4厘米。版匡高20.0(20.6)厘米,广13.0(14.1)厘米。卷端首行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题“御制诗余集目录一”。首叶钤“嘉庆尊亲之宝”朱文大方印(见图8),末叶钤“素闻诗礼凛心传”朱文大方印(见图9)。褐色绢封面严重破损,仅剩护叶。封面题签为单独印刷之黄色签条,其上“钦定四库全书”六字为印刷而成,小字双行之“集部、御制诗余集卷十二至十三”为手写,书中另夹有相同样式题签五张,仅卷次部分有别,分别为“目录”“卷五至六”“卷七至八”“卷十至十一”“卷十四至十五”。根据题签上之粘贴痕迹可知,此册签条原来当为“目录”题签,后因封面破损,题签脱落,遂误将“卷十二至十三”题签粘于封面上。

四库全书多厚_四库全书长宽高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

图7 《御制诗余集》封面

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长宽高_四库全书多厚

图8 《御制诗余集》首叶

四库全书长宽高_四库全书多厚_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

图9 《御制诗余集》末叶

《物理小识》十二卷,明方以智撰。存二卷(七至八),计九十四叶。一册。书高27.5厘米,广17.2厘米。版匡高20.3(20.9)厘米,广12.8(13.9)厘米。卷端首行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题“物理小识卷七”,三行题“明方以智撰”。卷七首叶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大方印、“介眉所藏”朱文长方印(见图10),卷八末叶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大方印。书中夹有签条“详校官内阁中书臣朱承宠”,卷末护叶有校对官题名:“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赞善臣恭泰,校对生员臣祝孝承。”原装破损,原封面不存,改为纸捻装。

全书宽长四库高清图片_四库全书多厚_四库全书长宽高

图10 《物理小识》卷十卷端

以上五种书,前四种为张季言樵斋藏书。张季言(1897—1957),宁波镇海人,藏书处曰樵斋,1957年7月,将其藏书五万余卷捐赠天一阁[12],此四种即在其中。《物理小识》为宁波市文管会拨交天一阁之书。

此五种书,以纸张、校对官题名、钤印、“恭校上”时间、封面、书籍大小、版匡大小等方面核之,当为南三阁本[13]。又据封面题签特点,文澜阁本文字均为手写,文宗阁本或文汇阁本题签中“钦定四库全书”六字为印刷[14],而此五种中前三种题签均为手写,第四种“钦定四库全书”六字为印刷,第五种题签失去,似前三种为文澜阁本,第四种为文宗阁或文汇阁本。又浙江图书馆所藏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中,此五种书均为清末丁氏补抄本,非乾隆时原书[15]。

《四库全书》所用套格纸的具体情形,在没有更详细的档案资料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仔细研究现存《四库全书》实物获得。在对每一叶进行观察、比对、测量之后,本文得出如下数据和初步结论。

《滇考》卷下包括116叶套格纸,可分为五类,即由五块不同的雕版刷印而成:

(一)第1-84、100-112、114-115叶,共99叶为同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2(20.8)厘米,广12.9(14.0)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右边栏自上而下3.7、10.1、14.4、18.0厘米处各有一断口[16](见图2),左边栏0.9、4.1、6.0、8.4、12.3、18.2厘米处各有一断口,其版心鱼尾右侧略向内凹。

(二)第85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0(20.6)厘米,广12.8(13.9)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右边栏2.4、14.1厘米处各有一断口,左边栏5.5、8.0、12.6厘米处各有一断口。

(三)第86-99叶,共14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4(21.0)厘米,广12.8(13.8)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右边栏6.7厘米处有一断口,左边栏11.0、14.3厘米处各有一断口。

(四)第113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2(20.8)厘米,广12.8(13.8)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右边栏5.9、8.6厘米处各有一断口。

(五)第116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2(20.8)厘米,广12.8(13.8)厘米。此叶右下角破损,其他未破损部分未见断口。

《御定书画谱》卷一百,包括目录1叶和正文59叶,合计60叶套格纸,可分为三类,即由三块不同的雕版刷印而成:

(一)目录1叶及正文第1-6叶,共7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4(21.1)厘米,广12.9(13.9)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上边栏均非刷印而成,而是用朱笔描画(见图4)。盖目录叶及正文第1叶均有“御”字,须抬行示敬,上边栏如果刷印,则不便抬行。抬行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抬出版匡之外,如此书即如此。古籍采用这种抬行的比较多四库全书长宽高,很多刻本也是如此,在版匡之上凸出一两字。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版匡之内的非抬行文字可以顶格排列,版匡内空间利用比较充分。另一种是在版匡内抬行,这种情况下,除抬行文字外,其他绝大多数文字都要低一两格,版匡内空间浪费比较严重。《御制诗余集》目录三卷就是采用这种抬行方式。与《御定书画谱》同样上边栏不刷印而手绘以抬行的还有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误抄》中之《钦定国子监志》。如果上边栏刷印,却仍要用这种版匡外抬行方式,就将需要抬行的那一行上边栏割去,补上白纸,再在上面手绘抬行文字的栏线,如《御定书画谱》末叶(第59叶)末行“御”字抬行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根据抬行文字的情况,只有目录叶和正文第1叶有“御”字需抬行,需要用这种上边栏不刷印而手绘的抬行套格纸,但可能誊抄人员失误,正文第2-6叶也使用了这种抬行套格纸。除了上边栏的特殊情况之外,这一版套格纸的主要特征还有,右边栏3.3、7.8厘米处、左边栏3.6、9.8厘米处各有一断口。

(二)第7-58叶,共52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3(20.9)厘米,广12.8(13.8)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左起第三至六条界栏约12.6至12.8厘米处有一断口。

(三)第59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3(21.0)厘米,广12.8(13.9)厘米。此叶末行“御”字需抬行至版匡外,但其上边栏已印出,故将末行上边栏割补后,手绘抬行“御”字之栏线。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左边栏6.2、10.0厘米处各有一断口。

《放翁诗选前集》十卷《后集》四卷,其中《前集》卷一至六为第一册,《前集》卷七至十、《后集》四卷为第二册,共114叶,可分为七类,即由七块不同的雕版刷印而成:

(一)《提要》第1-3叶,共3叶为一版(见图5)。其版匡大小为,高20.1(20.8)厘米,广12.8(13.9)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右边栏8.2、16.5厘米处、左边栏4.0厘米处各有一断口。

(二)《前集》卷一8叶、第二册《后集》卷四7叶(见图6),共15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2(20.9)厘米,广12.8(13.9)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右边栏4.5、9.5厘米处、左边栏8.2厘米处各有一断口。

(三)《前集》卷二第1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2(21.0)厘米,广12.7(13.9)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边栏无断口,鱼尾与上横线之间右栏处为断口。

(四)《前集》卷二第2-10叶,共9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1(20.8)厘米,广12.9(14.0)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右边栏15.9厘米处、左边栏9.3厘米处各有一断口。

(五)《前集》卷三8叶、卷四7叶、卷五第1-2叶、卷六7叶,共24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2(20.9)厘米,广12.8(13.9)厘米。下边栏内边右起第4.0至4.3厘米处为断口。其版面主要特征为,鱼尾与上横线之间左右两边栏、页码下横线左端均为断口。

(六)《前集》卷五第3-7叶,共5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5(21.1)厘米,广12.9(14.0)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上边栏左起0.4厘米处为断口。

(七)第二册《前集》卷七8叶、卷八8叶、卷九9叶、卷十7叶、《后集》卷一8叶、卷二9叶、卷三8叶,共57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19.8(20.6)厘米,广12.7(13.9)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右边栏10.4厘米处有小断口,右起第三栏17.8-18.1厘米处为断口。

《御制诗余集》目录三卷,共49叶,分为三类,即由三块不同的雕版刷印而成:

(一)卷一第1叶、卷二第15-18叶、卷三第1、3、8-10叶,共10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0(20.6)厘米,广13.0(14.1)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左边栏13.6、17.4厘米处各有一断口。

(二)卷一第2-19叶、卷二第1-14、19叶、卷三第2、4-7叶,共38叶为一版。其版匡大小为,高20.1(20.7)厘米,广13.0(14.1)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四周边栏无断口,右起第五栏18.6厘米处有小断口,左起第二栏14.6-14.7厘米处为断口。

(三)卷三第11叶(末叶)为一版(见图9)。其版匡大小为,高19.9(20.6)厘米,广13.0(14.1)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右边栏4.3、6.9厘米处、左边栏2.0、3.9、7.1、12.1、14.4、16.3、18.2厘米处各有一断口。

《物理小识》卷七、卷八,共94叶,为同一版(见图10)。其版匡大小为,高20.3(20.9)厘米,广12.8(13.9)厘米。其版面主要特征为,左边栏8.0厘米处有断口,版心页码下横线左端有约0.2厘米长断口。

以上五种书,共六册,合计433叶,从19块雕版印出。《物理小识》一册从同一块雕版印出,涉及版片最少。《放翁诗选》二册出自7块雕版,涉及版片最多,其中第一册涉及版片6块,为单册涉及版片最多者。其次是《滇考》涉及5块版片,《御定书画谱》《御制诗余集》皆涉及3块版片。

分析五种书所用套格纸,我们使用的主要是实物分析方法,即对套格纸版面进行细致分析、比较。具体来说,主要的分析对象一是版匡大小,二是版面断版痕迹(断口),这是最直观、最方便的分析方法。不过在实际分析中,使用到的比较点不止上文提到的那些断口,实际上版面上的任何一处均可以作为分析比较的对象,只不过断版情况是最方便使用的,这也是我们在判断两个非常相似的版本是同版还是翻刻关系时常用的方法。

以此五种书为基础,结合档案等其他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一)《四库全书》套格纸的纸张品种,北四阁为金线榜纸,即泾县榜纸;南三阁为太史连纸。后者质量稍次,厚度、白度均较低。

(二)《四库全书》套格纸的纸张大小,北四阁较南三阁大,原因在于原纸大小即如此,即太史连纸较泾县榜纸略小。因此在制作套格纸时,四库馆臣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将南三阁套格纸版匡长宽各缩小1.5厘米左右,相应书籍大小也缩小了约2-4厘米。

(三)《四库全书》套格纸制作在武英殿完成,包括北四阁、南三阁,以及后来挖补、续增所用套格纸,均在武英殿制作完成,以保证规格一致。

(四)制作《四库全书》套格纸使用的版片数量比较大。仅此五种书就使用了19块雕版,即使正反面雕刻,也需要10块木板。此外,以比较易见的十几种七阁书影与此19种套格纸比对,无一同版。这也说明仅仅印刷套格纸所使用的木板很可能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见纂修《四库全书》成本之大。

(五)《四库全书》套格纸在具体印刷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比如根据文字抬行的需要,印刷时避开上边栏,然后用手绘的方式将其根据实际需要补足。而且套格纸在实际使用中也会根据需要挖改割补,比如割补相应的版面以适应抬行的需要。

(六)不同雕版刷印的套格纸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混在一起,或者说,同一册书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版本的套格纸。如上文五种书除《物理小识》一种一册外,其余四种五册,每册用纸都不止一个版本,甚至往往多达三个以上。

这五种《四库全书》零本仅六册,而一套完整《四库全书》多达三万六千册,此仅为六千分之一,何况《四库全书》原有七套,样本数量太少,能够得出的结论比较有限。希望学界同仁能对现存三套多《四库全书》实物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套格纸研究方面必能获得更多认识。

(本文曾于2019年6月1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2019四库学研究高层论坛”报告)

[1]姜昳《中国传统书写用纸的文献学研究——以笺纸、套格纸为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页1。

[2]《中国传统书写用纸的文献学研究——以笺纸、套格纸为中心》,页81、91。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1616。

[4]张群《〈四库全书〉南北阁本形制考》,《图书馆杂志》2017年第11期,页29-36;易晓辉《清代内府刻书用“开化纸”来源探究》,《文献》2018年第2期,页154-162。

[5]《〈四库全书〉南北阁本形制考》,页29-30。

[6]《纂修四库全书档案》,页1705—1706。

[7]《〈四库全书〉南北阁本形制考》,页36。

[8]《纂修四库全书档案》,页1854。

[9]《纂修四库全书档案》,页2006。

[10]《纂修四库全书档案》,页2377—2378。

[11]本文所测版匡大小用内边内侧数据,括号中加注外边外侧数据,下同。

[12]骆兆平《天一阁藏书史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页108—110、296—297。

[13]《〈四库全书〉南北阁本形制考》,页29-36。

[14]《〈四库全书〉南北阁本形制考》,页36。

[15]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附录三《文澜阁四库全书版况一览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921、936、940、951、960。

[16]下文同类尺寸皆自上而下计算,从上边栏外侧算起。

【作者简介】

李开升,文学博士,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实物版本学、藏书史。

相关链接: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1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

李开升丨雍正汪亮采本《唐眉山集》版本之鉴定——兼谈活字本鉴定及实物版本学相关问题

李開升丨論藏書家的兩種基本類型

李开升:《古今图书集成》铜活字校样本考述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感谢您的支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