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书影:纪晓岚不衰的总纂官

四库全书 乾隆 2024-04-13 11:05

四库全书长宽高_四库全书尺寸_四库全书多厚

四库全书尺寸_四库全书长宽高_四库全书多厚

四库全书》书影

清代乾隆皇帝主持修《四库全书》,专设四库馆,众所周知,总纂官是赫赫有名的纪昀纪晓岚,历时十年,终成其事,收书3461种79309卷,装订成36000多册,共录八亿字、230万页,号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丛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十易寒暑,方得有成。四库者,经史子集四项目各成四书库者,又称“四部库书”。

恩宠不衰的总纂官纪昀

总纂官是具体干活的,拿主意的是皇上;故而在皇威之下,纪昀也不得不亲历亲为,以他渊博的学问,无远弗届,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对各书取其大要、辨别文字、评骘得失,条分缕析,追源寻流,在中国文史研究中贡献卓著,后又奉圣旨裁简取精,又撰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他的同僚《四库全书》总阅官朱珪即在纪晓岚墓志铭中特别指出:“笔削考核,一手删定为全书总目”,以总阅官(总审稿)评价总纂官,其言当不虚妄。纪晓岚自己亦有自咏《自题校勘四库书砚》,借咏砚表出心迹:

检校牙签十余万,濡毫滴渴玉蟾蜍。

四库全书长宽高_四库全书尺寸_四库全书多厚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而十年之间,因修书有功,他也从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加为兵部侍郎,左都御史、升礼部尚书,更御赐紫禁城骑马,一路升迁青云直上,可谓荣耀已极。更有意思的是,同朝为臣的权奸和珅在乾隆去世后立即被嘉庆皇帝抄家杀头;但纪晓岚却恩宠不衰,八十大寿仍蒙嘉庆圣恩贺寿,还加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在历史掌故和今天的电视剧里水火不容斗得死去活来的两人,竟然有如此冰火两重天的人生“收场”,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四库馆的四千抄书手

《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是纪晓岚,而他的副手金简,却是知者不多。其实若论著书立说,正是纪昀和同朝为臣的三百多官员学者焚膏继晷日夕不止潜心著述而成。但除了直接参与编撰的三百学士外,四库馆还有四千抄书手。汉代有“书吏”“书史”,唐代六部有“楷书手”,当然古代还有佛教“经生”“抄经手”,那么在《四库全书》馆舍作抄誊工作的这四千人(一说3800人)肯定也是书法(毛笔字)写得极好极熟练之人。尤其是我认为:它与我们批评的清代馆阁体“乌”、“方”、“光”并非是一回事,那应该是已入科举之举人进士状元探花之间,世情交际往还后为人写楹帖中堂对联和大字匾额时那种特定的书法趣味,大抵是指大楷以上的大字;而抄录《四库全书》者的小字恭楷四库全书长宽高,点画清晰可按、规范正确,细究这样的实用基调,正是从明代台阁体的要求楷字干净整洁中来;它并不是乌、方、光的典型表现。小楷恭书,细劲稳健,既非“乌”、也不“方”,过去我们把明代台阁体和清代馆阁体混为一谈,实在是误解了古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乌、方、光至少还是书法风格表达方面一个不太高端的表现,拥有起码的粗浅的艺术意识;而抄书手则完全是实用的写毛笔字,它是越整齐划一布如算子、越像印刷字越好。

“聚珍版”的由来

金简为四库全书馆之副总裁,主持刻书庶务事宜。抄书手当然都归他管。从乾隆汇刻《永乐大典》稀见典籍开始,他就是专管抄、刻书的庶务和技术活儿,而并不介入文字内容学者编撰序列。这一判断是从金简的出身朝鲜族、又隶属满族正黄旗而非汉臣的背景中得来的。他又是内务总管大臣,善于忙事务,比如,因为卷帙实在浩大,雕版虽然精细考究,但耗费耗时将遥遥无期,于是奏请恩准,改用木活字印刷,还拟出实施方案、预算费用耗资若干,据说皇上虽然赞成用活字以省工费又有快捷之便,但却嫌“活字版” 称谓不雅,遂改为“聚珍版”。皇上金口一开,“聚珍版”印刷遂获定名,正式的名目,是“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四库全书》原是抄本,共抄七部:文渊阁本(紫禁城)、文溯阁本(沈阳故宫)、文源阁本(圆明园)、文津阁本(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汇阁本(扬州)、文宗阁本(镇江)、文澜阁本(杭州),並不牵涉到刻版的问题;而汇刻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永乐大典》稀珍本及其他刻本约有百余种,这个“聚珍版”活字版就起重要作用了。

四库全书长宽高_四库全书多厚_四库全书尺寸

四库全书长宽高_四库全书尺寸_四库全书多厚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武英殿聚珍版”,成了中国古籍收藏史上唯一的在技术上沾染皇家气息的一个特殊类型。与唐人雕版、宋人毕昇泥活字版再至印刷术大盛相比,过去刻书卖书货贸交易都是书商书贾的天下。记得以前读到过俞樾俞曲园之与人书札往还,讨论印书一页费银几何、比较价昂价廉的委托印刷内容;这样的函札,罗振玉、王国维等等也有许多。再早如官至浙江巡抚两江总督的阮元开书局印《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可能都会讨论印费问题。但皇上却完全不必存此计较之心:“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编撰《四库全书》历时十年,所耗金银已是天文数字,那么为什么又没有全套刊刻上版呢?

木活字的优势

我以为《四库全书》的目的,是为了收藏经典,总其大成。抄有七部并分储全国七处,已可确保安全无虞。但当时君臣,并不着意于大面积流通流传。束之高阁,以示文化特权(皇权)足矣,故取抄本最合适。但问题正在于,抄本可以不讲究太严格的格式包括字之大小字体、行距字列的间隔、天头地脚,只要大致整齐即可;但若是鸠工印刷,当须有严格的规则。副总裁金简既然是始作俑者,想想没有操作程式规范,反而横生诸多不便,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建章立制,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专门撰印了一部章程《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它的开篇,即是一首出自乾隆之手的《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

校辑《永乐大典》内之散简零编,并搜访天下遗籍,不下万余种,汇为《四库全书》,择人所罕觏、有裨世道人心及足资考镜者,剞劂流传,嘉惠来学。第种类多则付雕非易,董武英殿事金简以活字法为请,既不滥费枣梨,又不久淹岁月,用力省而程功速,至简且捷。考昔沈括《梦溪笔谈》记宋庆历中有毕昇为活版,以胶泥烧成;而陆深《金台记闻》则云毘陵人初用铅字,视版印尤巧便,斯皆活版之权舆。顾埏泥体粗、镕铅质软,俱不及锓木之工致,兹刻单字计二十五万余,虽数百种之书,悉可取给;而校雠之精,今更有胜于古所云者。第“活字版”之名不雅驯,因以“聚珍”名之。而系以诗:

稽古搜四库,于今突五车。开镌思寿世,积版或充闾。张帖唐院集,周文梁代余。同为制活字,用以印全书。精越鹖冠体,富过邺架储。机圆省雕氏,功倍谢钞胥。联腋事堪例,埏泥法似疏。毁铜昔悔彼,刊木此惭予。既复羡梨枣,还教慎鲁鱼。成编示来学,嘉惠志符初。乾隆甲午仲夏。

在注中,乾隆自己还有这样一段颇重要的说明:“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版排用,蒇工贮之武英殿;历年既久,铜字或被窃缺少,司事者惧干咎,适值乾隆初年京师钱贵,遂请毁铜字供铸,从之。所得有限而所耗甚多,已为非计;且使铜字尚存,则今之印书不更事半功倍乎?深为惜之”。

乾隆辑《永乐大典》用木活字,康熙编《古今图书集成》用铜活字;宋代毕昇的泥活字因易于损毁早已弃用。有如乾隆自云:泥活字太粗不精细、铅活字太软易耗损,铜活字又贵重易遭窃盗,木活字才是最可取的。又比之不讲究流传传播的《四库全书》之抄书,乃有“功倍谢钞胥”之便利四库全书长宽高,“武英殿聚珍版”的名目,可以确立矣!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价值

四库全书长宽高_四库全书多厚_四库全书尺寸

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目录如下:1、成造木子。2、刻字。3、字柜。4、糟板。5、夹条。6、顶木。7、中心木。8、类盘。9、套格。10、摆书。11、垫版。12、校对。13、刷印。14、归类。15、逐日轮转办法。

不但有这些严格的操作规章制度,还有关于活字尺寸、版面长宽、版心大小等等的标准规定。更有一些详细的信息,是很容易忽略而其实却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金简奏请皇上制木活字时,还有一番说辞:“六十七两五钱。计写刻字一百十八万九千零,每写刻百字工价银一钱,共用银一千四百八十余两,是此书仅一部,已费工料银一千四百五十余两。今刻枣木活字套版一份,通计亦不过用银一千四百余两,而各种书籍皆可资用,即或刷印经久,字画模糊,又须另刻一份,所用工价亦不过此数……如此则事不繁而工力省,似属一劳久便”。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对比,讨论孰优孰劣,自是一个身居高位又老于庶务的金简的拿手好戏。更可宝贵的是其时工价料价,悉数纪实,对于我们了解乾隆时代书籍印制的经济内容和市场状态大有裨益,虽然说的是皇宫内府之定价例昂,如若下一层级如阮元这样的总督巡抚设书局刻官书,乃至最大众的民间书贾刻书,当然价格要低一些或低很多。但这些记载,还是可以成为我们学术思考时的参照。

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是中国古籍出版史上的最重要文献。它是第一部由朝廷(国家立场)颁布的木活字印刷标准文本——不仅仅是行业文本,还是官方文本。在历史上具有树立标杆的里程碑意义。正因其“前无古人”,故在清三代以后即为刻书印刷出版业奉为不二法则,还被转译为日文英文德文;而声望不著的朝鲜人金简,也因此留下大名。《四库全书》是乾隆老儿和纪大烟袋的功劳;而聚珍版刻书成形,却是金简专属。过去重文史不重工匠技艺,总裁(总纂官)纪晓岚乃得风云际会、而副总裁金简无人问津,今天却是倡导“大国工匠精神”的新时代,金简之功,岂可忽之?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